简答提:论语是一步怎样的书?它成书于什么时期,有哪些特点?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9 02:26:35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83.html?wtp=tt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生于公元前551年(鲁襄公22年,周灵王21年),卒于前479年(鲁哀公16年,周敬王41年)。孔子早年丧父,“贫且贱”,但从小就显露出对礼的爱好和组织礼仪的能力。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而且他十五岁就“志于学”,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有一件事很能说明他的这种好学精神:他曾经与齐国的乐师谈论音乐,听到上古的《韶》乐,就去学,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其勤奋刻苦如此。这样就给他带来了“博学”的美誉,于是四方之士都来投奔他,跟随他学习礼仪。这种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文化向下层士人的普及。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井然有序的统治秩序,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所以他一方面教授各国弟子学习礼仪,一方面积极入世,希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真是踌躇满志。他最初做中都宰,一年之后,升为司空,又升为大司寇。先是用外交手段,收回了被齐国占领的鲁国的城池,后又诛杀了乱臣少正卯。治理国家仅仅三个月,路不拾遗,四方之客都宾至如归。齐国害怕孔子执政,会使鲁国强大,威胁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