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痘是什么意思?谢谢!!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1 21:41:48

天花,中医称“痘疮”。作为一种烈性传染病,它很早就已开始为害人类。考古发现,古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公元前1160年)木乃伊上曾出现天花病菌。在中国,晋朝时就已有明确的痘疹病理记载。直到清初,天花依然被视为不治之症,令人谈虎色变。实际上,清朝时期,天花曾多次泛滥,为害生灵。清史上多起清宫疑案也与它有关。由于事涉宫闱,官方忌讳,致令众多相关内幕档案长期锁藏深宫,鲜为外人所知。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些清宫秘档,阅读一下那些已被尘封的历史疑案种种细节。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新年还没结束,未满二十三岁的顺治皇帝死于养心殿。顺治之死,被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围绕着他的死因,有种种传说与猜测。民间盛传着少年天子为情所困,跑到五台山剃发出家的传说,但清宫档案告诉我们:顺治皇帝死于天花。

  崇德七年(1643)九月,清太宗皇太极突然病逝。在经历了一场刀光剑影的宫廷权利斗争后,皇太极第九子福临出人意料地继承了帝位,即顺治皇帝。不久清军入关打败李自成,入主北京。顺治皇帝成为大清王朝入关后第一位天子。

  六岁登基的顺治皇帝是位忧郁敏感的少年天子。继位后,他始终置身于政治危机及情感挫折的漩涡中,承受着同龄人想象不到的磨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处于傀儡皇帝的尴尬境地,忍受着“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跋扈与专权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宫廷危机的困扰;另一方面他性格内向,体质孱弱,情绪不稳定,不得不时时提防疾病的袭击。尤其“避痘”一事,曾经是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避痘”一事,早在清入关前太祖、太宗时期就已风行。17世纪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天花疫情席卷亚欧大陆,断断续续持续了近一个世纪。当时中国北方是天花的重灾区之一。这一时期,恰逢清政权在中国北方关外骤然崛起。

  据《满洲实录》记载。清政权第一次遭遇天花,发生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三年(1618)。这年九月,努尔哈赤起兵四万征讨另一个强敌部落——蒙古叶赫,曾挥兵直入发生“痘疫”的乌苏城,收降三百户。

  到了清太宗皇太极时期,天花更加猖獗流行。“避痘”一词开始在官方史书上频繁出现。史书记载,天花流行时,身为君王的皇太极不得不常常离开宫中,出外避痘。盛京城外的长宁寺(现沈阳市内,后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