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写《三国志》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0:23:59
请问 陈寿 在写三国志的时候,那些史料都是哪里来的阿?

陈寿写《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0
  魏晋时期史学家陈寿写了一部《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这部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也是写的较好的四部史书。

  陈寿是蜀汉巴西安汉人,少年时爱学习,拜同郡著名学者谯周为老师,后来在蜀汉任观阁令史。蜀汉后期朝政大权落在太监黄皓手中,大臣们都想讨好巴结他,但是陈寿不愿这样做,因此受到排挤,被降官。后来又因为父亲生病时让婢女去送药,被视为不孝,受到非议,由此久久不能做官。西晋建立后,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就让他出来佐著作郎,平阳侯相。
  在陈寿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已经有本朝人写的史书,如王沈《魏书》48卷,韦昭《吴书》55卷。陈寿写魏、吴两国历史主要依据这些史书。但是蜀国没有史书记载,他本来是蜀国人,又长期住在蜀国,所以搜集的材料虽然不及魏、吴两国的丰富,但终于完成了《蜀书》。这样一来,陈寿的《三国志》就成为后人研究三国史实的唯一完整的书了。
  陈寿有很好的史学和文学修养,他叙述史事简洁,清楚,有条理,而且取材严谨。他对三国的重大史事,一般都能直笔撰写,如曹魏和吴国的赋役苛重,就如实作了揭露。他把三国分为三书编写,在断代史中也别具一格。不过《三国志》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文字过于简略,对于重大事件言之不详,对一些重要科学家也没有专门立传,如马钧,张仲景,此外也没有表和志。

  在陈寿死后130多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籍达210种,注文超过原书数倍。这些史籍后来大部分遗失,赖有裴注,才得以从中见到概略。裴注兼容并包,光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例如曹魏屯田,马钧生平等都在裴注中保存了大量史料,补充了原书的遗漏和简略。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称纪,如记曹操生平的为武帝纪,曹丕为文帝纪等,而吴、蜀君主则称传。这是因为陈寿是西晋人,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手中取得的,所以以曹魏为正统,以吴、蜀为僭伪。到了东晋,有个史学家习凿齿,就改以蜀汉为正统。这是因为东晋政权偏安江左,时势与蜀汉相仿,后来到了北宋,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又与西晋相同,所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以曹魏为正统。南宋偏安江南,与东晋相同,南宋统治者把金比做曹魏,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