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易产生自责心理,根据心理测试,更加发现自己有心理疾病,有些悲观,甚至自虐。这是怎么回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06:50:57
当局者迷,请帮忙分析分析。

去看心理医生吧

啊~我也是诶!
这有什么啊~十分之一的孩子都是这样的。这叫做天赋的代价。
他们有自己的天赋,但正因为天赋,与众不同,才导致与大多数“标准人”思维甚至行为有所不同。
这种不同显得你觉得自己有病。其实不然。与正常人不同难道就有病么?你觉得蜘蛛侠是个病人?X战警是一群变态?弗洛伊德是疯人院院长?
你走的太远了,所以没有同行的人。别担心,只要忍住孤独,放开与人交往。你就不会有事的。想成为不折不扣的精神病谈何容易啊!

人类的发展史过程是发现,怀疑,再发现再怀疑。。。的过程。

现今社会由于传媒的便利,有太多的关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术语出现,如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等一些词语出现在年青一代的视线,这些词慢慢充斥着那些心智未曾成熟的人的大脑,另这些人对这些词语产生好奇,带着好奇的心态去求知,结果由于操作失当,误入其中,没病也变得有病起来,曾有好多人认为;一些学心理学的人也变得不正常了,情况事实如此,也确实令人宛惜。但这种现象不是心理学的真实本相。

一个人发现自已常产生自责心理是一种觉醒,因为发现自已常出现自责心理而产生怀疑,怀疑产生恐惧,恐惧导致混乱,混乱导致迷失自我,为了找回自我,于是再去探索,所以就去做心理测试,做心理测试的过程属于一种洞察,洞察的过程又产生新的发现,由于担心测试的结果对自已带来伤害,所以产生一系列的恐惧情绪或行为偏差。这些都是由于不成熟的认知所至,也是无知,对事物探索的深度不较而又开始向更深一层探索,这样形成重踏复砌的影响,令问题严重起来,所以问题的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的那份恐惧。

其实整个过程是因为对现象的肤浅认识才导致这样的,假若在第一步就接受并承认有自责心理是存在合理的,能充分理解那些自责心理产生的原因和动机,平息了内心对自责心理的那份怀疑就不需要去做那些心理测试了,这是第一步偏差。做完心理测试后,在没有充分了解心理测试的真象和合理的情况下以一种武断的态度来确定自已已经有心理疾病,悲观,自虐,这些就是一种妄见,这是第二步偏差。人的习惯于认同书本里的所谓真理,而迷失其中,德国哲学家尼采在《为什么我这样聪明》一书里曾写到;“别被雕像压扁”就揭示了人类对于偶像的过份崇拜而带来的影响,在心理学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