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间习俗谁知道?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6:20:00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563915.html

文身,古代又称黥、雕、镂、扎、刻、刺、点青、绣面、嫠肌、雕题等,就是在人体上绘画成或刻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文字.此种民俗事象在我国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考证,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文身现象①.文身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周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被发文身."唐以前,文身之俗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正如<礼记·王制>所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吴越民族文身像鳞虫,以图腾图像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巫术的保护力,从而入水后不为蛟龙所害,即"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②.因文身习俗非出华夏,故当时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