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惟其无我,然后不失己;非惟不失己,而又不失人。不知无我而常至于有我,则不惟失己。”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5:52:51
解释并结合个人生活体验评论这段话。
越多越好哈.

王安石 《老子注》 理论特色

王安石在学术风格上,立足于儒家而公开汲取道、佛诸家学说之长,表现出兼收并蓄的鲜明特点。他曾说,儒生如果只“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①。他认为要真正懂得儒家经典,必须在知识面上要有一个广阔的视野。所以他自己“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②。他指出,对诸家学说,不能存先入之见,而要以其言是否有理来定取舍标准。他说:“善学者读其书,惟理之求。有合吾心者,则樵牧之言犹不废;言而无理,则周、孔所不敢从。”③由于抱着“惟理之求”的态度,王安石也就大量摄取老庄、佛教等诸家思想,用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认识。

王安石对《老子》一书颇为重视。司马光在《与王介甫书》中说:“光昔者从介甫游,介甫于诸书无不观,而特好孟子与老子之言。”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甚至说:“介甫平生最喜《老子》,故解释最所致意。”不过,必须指出,王安石虽喜好《老子》,却并非全盘接受《老子》的思想,而是对《老子》既有所肯定,又有所批评。从总体上来说,王安石认为《老子》明于形而上之体,而昧于形而下之用。因此,王安石在注解《老子》时,一方面因袭《老子》之说而加以发挥,另一方面又对《老子》思想进行了一些修正。

这是找到的地址,
你看看~~~

http://tieba.baidu.com/f?kz=132893244

http://tieba.baidu.com/f?kz=13289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