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论文 谈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实践应用价值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16:27:05

语言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作为中学语文教学手段之一的教材,是用文字写成的,自然,语言符号就是教材内容信息的物质载体,在这一物质载体中浸透了人们(作家)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意识,反映了客观事物与人们主观愿望的审美关系。为此,我们把这种在语言符号系统中,反映和表现人们对客观现实审美意识和情感的符号,称之为“语言艺术符号”。

  一般地说,语言是一个概念系统,是比较抽象的。中学语文课文(教材),其作为一个文本,一个艺术符号系统,其中的语言,如果我们把它一一分离出来,就成为一个个词语,它们只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概念,都是具有概括性的抽象的语言符号,不像绘画中的色彩、线条,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其本身就是具体可感的特质对象。如:枯藤、小桥、流水、人家、昏鸦……是一个个语言符号,而不是“语言艺术符号”。如果将上述词语,按照语言符号的曲性特点,根据一定语法规则,同时融合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审美情感意识,组成一个语言链,就变成一个“语言艺术符号”系统。这就是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大多是选录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人们对一定历史时期现实生活的审美情感意识。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为一个“语言艺术符号”系统,其中语言作为这个系统的物质材料,只是一种媒介,是思想的外衣和思维的直观现实。我们要解释这个系统,打开这个文本,首先要过语言思维这一关,因为思维与语言总是共同存在的。而学习语言,训练思维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教学任务之一。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在牢牢抓住语言教学这一环节的同时,重视教材中“语言艺术符号”的审美意识,才能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欣赏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内在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思维,开发他们的智力,最终全面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艺术符号”的审美意识,首先应指导学生清晰、明确地辨认“语言艺术符号”。我们知道,符号有两个基本构成成分,即表示成分(能指)和被表示成分(所指)。罗兰·巴特说:“表示成分(能指)和被表示成分(所指),它们的联合构成了符号。”表示成分组成了表达层面,而被表示成分则组成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