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里常把和尚穿的袈裟称作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2:29:04

百衲
福田衣
缁衣

粪扫衣

粪扫衣

初期佛教比丘以极为简朴的生活方式游行人间,阿兰若者、乞食者与粪扫衣者是当时比丘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竹林精舍等僧院的出现,比丘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转变。

粪扫衣作为头陀时期的必需品,在僧院集体的生活中渐渐地消失。为了突出沙门修道的特征,僧院比丘则将布施所得的衣料染成坏色,一般称之为袈裟。

粪扫衣作为佛教比丘的最初衣制,也是当时出家修道者的常法。佛教的比丘在受具足戒时必须以四依为生涯,四依生涯就是常乞食、粪扫衣、树下坐与陈弃药。除此之外的施食、施衣、精舍及医药的获得则称之为余得。

根据律藏的衣犍度记载,比丘行至坟间拾取衣料,因此粪扫衣主要冢间衣即死者的衣物或送葬衣。与粪扫衣并列举出的还有市场中丢弃的衣料。

《五分律》卷二十一记载了粪扫衣的种类:1、王受位时所弃故衣,2、冢间衣,3、覆冢衣,4、巷中衣,5、新嫁女所弃衣,6、女嫁时显节操衣,7、产妇衣,8、牛嚼衣,9、鼠咬衣,10、火烧衣。

《四分律》卷三十九也记载了十种粪扫衣:1、牛嚼衣,2、鼠齿衣,3、烧衣,4、月水衣, 5、产妇衣,6、神庙中衣,7、冢间衣,8、求愿衣,9、受王职衣,10、往还衣。在以上的衣类中,“王受位时所弃故衣”则指升任新职时所丢弃的旧衣;“覆冢衣”则是死者的亲族为表达对死者的哀思而覆盖在坟墓上的衣服,但比丘取覆冢衣时也曾引起了冢主的误会,认为比丘偷取其先人的衣物,于是佛陀指出:“不应取!若聚落移去于后有者,听作粪扫衣意取”。

在汉译的律藏中,《十诵律》只举出了四种粪扫衣:1、冢间衣,2、出来衣,3、土衣,4、无主衣。此中“冢间衣”指用来缠裹死尸而丢弃在坟间的衣料;“出来衣”指缠裹死尸的衣料而又用来布施比丘;“土衣”指被丢弃在坟间、巷陌及垃圾场所的衣料;“无主衣”指散落在村落或空地的无主衣料。佛教比丘以四依为生涯,其根本目的在于断除贪欲,远离对物质生活的执着,但作为人间修道的比丘为获得粪扫衣也发生过种种争执。同时取居士挂在墙上的浣洗衣物,若以粪扫衣心取而非盗心取者则不犯戒。穿战场上的死者衣及断事处(刑场)的死者衣等事件也时有发生。于是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