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荆轲刺秦王的启示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8:29:50
要术语

历史上对荆轲的评价褒贬不一,大多数人还是认为荆轲是个英雄,尽管他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其胆略和壮举流芳百世。少数文人认为荆轲或莽夫、或剑术不精或不足道也。个人认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和背景,从人物的思想认识、品德、做事风格和以及性格缺陷等方面综合衡量,既不能以成败定论,也不能无限夸大其英雄形象。
对于荆轲刺秦事件,《战国策》和《史记》中都有记述。略不同的是刘向在《战国策》描述的是荆轲提出了实施刺秦方案,并一步步付诸实施的。荆轲提出行动方案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劫持秦王,既达到迫使秦王就范的目的,又能保全自己性命。而不是直接刺杀秦王,个人也英勇就义的壮举。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则是燕太子丹提出的劫持秦王,不成则杀之的行动方案。最后的结果都一致,刺秦行动失败告终,荆轲被杀。
从完成军事行动的角度来分析荆轲刺秦事件,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导致行动的失败,值得在综合评价人物和事件中借鉴:
一是对战场情况的分析判断上的失误。秦王是一位年轻气盛的领导,他不但志在高远,而且身体健壮,武艺高强。不是被宫廷酒色掏空了身体的不思进取的昏君,也不是单人可以轻而易举拿下的弱不禁风的老头。所以对于秦王这样的人物,不适合采用刺杀的行动来达到目的。正是由于对战场情况的分析判断上出现了失误,直接导致定下决心,制定行动方案上风险性太大,太子丹这样的指挥员犯了兵家大忌,那就是策划了一场无把握取胜的战争。这一点荆轲也是很明白的。太子丹在催他出发时,他说:“只身持匕首入深不可测的强秦,不能完成任务来回复太子,是没有用的人。”
二是作战准备不足仓促上阵。荆轲虽然是被太子丹逼迫,但他也犯了一时头脑发热的毛病,面对领导的催促,不能心平气和地给领导解释原因,同时也没有将作战准备中困难及时向上级汇报(比如可以请求动用国家力量来召集朋友来),而是火气冲天,当面顶撞领导,怒叱太子丹,并且作出错误的决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仓促出发。其实,荆轲作为刺秦行动的主要执行人员,既然已经费劲气力拿到了樊於期将军的人头和燕督、亢两地的地图,以及用于刺杀秦王的淬了毒药的匕首。为什么把对副手秦武阳的不满意和想邀请更强的朋友来协助的并不过分要求给太子丹提出来呢?事实上也证明了,秦武阳确实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助手,由于他心理素质不过硬,导致了临场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