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文学史中评价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2 07:18:59
急需!!!

鲁迅的确很爱人,也想以文字来唤醒沉睡的民众。但爱的方式却是最为原始的。他是一个爱憎分明、非常有正义感的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决不宽恕人”,“痛打落水狗”,“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所以,有人说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投枪”。

  鲁迅则最清楚自己的状况了,他曾说:“我自己总觉得我的灵魂里有毒气和鬼气,我憎恨它,想排去它,而不能。”但何谓“毒气”和“鬼气”呢?这种“毒气”和“鬼气”从何而来呢?与周作人相比,鲁迅的性格的确过于刚烈,在实现个人信念的时候过于情绪化。所谓的“毒气”和“鬼气”,是隐藏在鲁迅内心深处的仇恨,爱之深则憎之烈。这仇恨又从何而来呢?为什么鲁迅对大众的爱又偏偏以仇恨的形式表现出来呢?据说鲁迅从小就很好强,年轻时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志。而在少年时所遭遇的生活困顿,又使他认清了人性的阴暗面。这使得他更加以仇恨的目光去看待这个世界,“狂人”便是仇恨的化身。个人情感的进一步深化,也许就源于现实的残酷性。鲁迅放弃写小说,将全身的精力都用于杂文写作,多半是出于这种特殊的心理。

  不光如此,个人的阅读经历也会强化他的信念。在南京、日本求学时,鲁迅对科学发生了兴趣,达尔文的进化论渐渐地进入了鲁迅的精神深处。后来所遇上的尼采,似乎更使他坚信强人拯救世人。他早期所写的《人的历史》、《文化偏至论》和《摩罗诗力说》,可以说是对西方科学思想接受的大综述。进化论强调的是生物的优胜劣汰,尼采的强人理论则认为人类是一条不洁的河,这些思想无不在强化着他的信念。后来他写《狂人日记》,也就不足为奇了。

  由此诞生的鲁迅话语,其实质又是什么呢?朱大可在《殖民地鲁迅和仇恨政治学的崛起》一文中写道:“毫无疑问,20世纪下半叶发生在中国大陆的普遍的鲁迅崇拜思潮,实际上就是对仇恨话语以及暴力话语的崇拜,它的残酷性被掩藏在文学和社会争议呼声的后面。而耐人寻味的是,正是知识分子本身而非官方机构,才是流连于鲁迅神殿的最虔诚的香客。不仅如此,在经历过残酷的政治迫害之后,甚至在彻底放弃了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之后,他们也依然保持着对鲁迅的刻骨铭心的忠诚,全力捍卫20世纪这一最坚硬的道德偶像。另一方面,在‘正义’的召唤下,只要中国社会存在着不公正和腐败的暗流,鲁迅的殖民地遗言就会继续成为知识分子憎恨和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