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堂的别名和历史渊源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0:33:28

佛堂

  拼音:fó táng

  词性:〖名〗

  词义:1.佛所住的堂殿。 2.指供奉佛像的堂殿、堂屋。

  佛堂镇:
  佛堂是义乌历史悠久的名镇。1931年杭江铁路通车前,佛堂镇凭借义乌江水运优势成为本地经济、交通中心,有“小兰溪”的美誉。
  建国前,义乌江是义乌东、西、南各乡的水运要道。上溯可达东阳的巍山,下行可达金华、兰溪、杭州、衢县、常山,直至安徽屯溪。可通竹筏和3至5吨的木帆船。佛堂镇是当时主要的水运码头,因而带来了航运业、商业、服务业的繁荣。《(嘉庆)义乌县志》中,记述佛堂的条目有6条之多。如佛堂镇、佛堂市、佛堂街、佛堂埠、上佛堂、下佛堂等。在佛堂镇条目下,有“南负云黄(山)、北临大溪(江),跨以浮梁(桥),船只泊岸如蚁附”的记载。清乾隆时义乌知县杨春畅在《万善桥记》中写佛堂镇是“四方辐辏,服贾牵车,交通邻邑”。足见佛堂镇在220多年前已负有盛名。

  来历:
  佛堂镇的来历,有着神奇的传说。据《傅大士文集*嵩头陀传》和《(嘉庆)义乌县志》记载,相传在南北朝时,天竺国有位嵩头陀,名字叫达摩的,在南朝梁代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到了乌伤,居住在香山的岩谷丛林中。后来,达摩云游到松峭山,与梁朝侍郎乌伤人楼偃相遇,两人志趣相近,谈得很投机,达摩就邀请楼偃次年回乌伤募建香山寺,楼偃欣然应允。寺建成后,达摩就成了寺中的方丈。梁代普通二年(公元521年)3月14日,达摩到附近村庄参加斋会,斋会结束后,达摩就不肯回寺,众人苦苦相留,达摩说:“贫僧缘会而来,缘尽而去。”众人见达摩去意已决,只得挥泪送别。达摩向南而去,到了金山。当时,由于连日暴雨,江水猛涨,有的堤岸已冲开缺口,洪水无情地淹没了田野,地势低洼的村庄也浸在水中,村民有的爬在屋顶,有的爬在树上,有的已被洪水冲走,在水中挣扎,情况十分危急。江上虽有几只木船,面对惊涛骇浪,都泊在堤岸边,畏缩不前。达摩是一位高僧,神通广大,面对此情此景,口念咒语,把随身携带的铁鱼磬(一种用铁制成,形如鱼的法器)抛入空中,只见铁鱼磬放出万道光芒,变成一只木船飘入江中。达摩又伸手一指,木船就向被洪水围困的百姓快速驶去,船在汹涌的波涛中,迂回曲折,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