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货膨胀”?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4 20:16:06

通货膨胀(Inflation)一般指因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的实际需要的货币量而引起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意指整体物价水平上升。一般性通货膨胀为货币之市值或购买力下降,而货币贬值为两经济体间之币值相对性降低。前者用于形容全国性的币值,而后者用于形容国际市场上的附加价值。两者之相关性为经济学上的争议之一。
纸币流通规律表明,纸币发行量不能超过它象征地代表的金银货币量,一旦超过了这个量,纸币就要贬值,物价就要上涨,从而出现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只有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在金银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不会出现此种现象。因为金银货币本身具有价值,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同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相适应。而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因为纸币本身不具有价值,它只是代表金银货币的符号,不能作为贮藏手段,因此,纸币的发行量如果超过了商品流通所需要的数量,就会贬值。

什么是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定义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是因为对通货膨胀下定义的角度不同.为了便于分析和理解,我们选取美国经济学家莱得勒和帕金的理论,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持续上升的过程,也等于说,是一个货币价值持续贬值的过程.由于在社区这个经济模型中,名义价格是恒定不变的,那就意味着货币的持续贬值.如果放任货币贬值,社区积分对版友的吸引力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社会供给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社区的对策是,利用积分押宝的高命中率和高回报率,来促使货币升值,通过这个对冲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西方各国在战后的50-60年代,实施通货膨胀政策,对经济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那时,通货膨胀一般表现为需求过多、商品供应不足、物价上涨,在需求的刺激下,经济增长和就业能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但是,进入60年代和70年代以后,由于通货膨胀的刺激作用越来越减弱,而对经济的消极影响渐渐上升,终于出现了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失业率上升,但物价依然上涨的滞胀局面。对此,西方各经济学流派都作出种种理论上的解释。其中,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通货膨胀政策的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