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困扰我三年之久的化学现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5:58:20
初三那年冬天,化学老师为了让我们对冰醋酸熔点较高有个印象,就取来一瓶密封的醋酸,当时室温远低于十六摄氏度,但玻璃瓶内醋酸呈液态;然后老师打开瓶塞,结果几秒钟之内,液态的醋酸就凝固呈冰状.为什么同样在凝固点以下,密封时不凝固,打开瓶塞后就会凝固?而且,据我个人推测,该凝固点的变化并不是由瓶内外的气压差所至,无论玻璃瓶密封与否,其内外压强应该都一样……也许这个推测仅出自个人主观意想,还望高手们能给出其他解释。
醋酸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所以醋酸溶液不存在过饱和现象,且玻璃瓶不隔热,该玻璃瓶是直接从实验室拿来的.

老师“取来”一瓶醋酸,则其温度为37度(除非老师发烧,38度)
或者是密封的气体温度接近封口的实验室里的温度,老师把瓶子拿出来以后,瓶内气体仍不与外界流通,热交换很少……说白了就是被子的保温原理

可能,也许,大概如你所想

个人意见:可能是密封时压强较大,凝固点提高,且内部温度高于外面的原因```

可能跟醋酸的蒸气分压有关,开瓶之前,瓶内气压中醋酸的分压较大,开瓶之后醋酸分压变小了,导致醋酸大量挥发....(似乎也解释不通)

还有就是可能开瓶之前,瓶内外是有压差的,因为醋酸很容易挥发,在瓶内达到了饱和蒸气压的状态,也就是说,密封时的瓶内压力= 一部分醋酸蒸气压+原有的空气压力,那瓶内压力肯定就大于瓶外的压力了。这些都是大学里物理化学的咚咚,学完就忘了

这是醋酸溶液过饱和现象。过饱和溶液是指溶液中所含溶质的量大于在这个温度下饱和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的溶液,即超过了正常的溶解度,由于晶核没有形成等原因而没有结晶,这种溶液是不稳定的,如果受到震动或者加入溶质的晶体,则溶液里过量的溶质就会析出而成为饱和溶液,即转化为稳定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