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绿枝头红一点画的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0 06:18:04
学习

宋代翰林书画院曾以“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句开科试艺,“众工竞与花卉上妆点春色,皆不中选,唯一人于危亭缥缈、绿杨隐映之处,画一美妇人,凭栏而立,众工遂服。”构思之巧妙,的确令人拍案叫绝!细细品读,如嚼橄榄,回味无穷。诸如此类在“立意”环节上着手处理的事例还有很多,皆为世人熟知,不一列举,不过,构思巧妙绝非巧设圈套后的指迷,只顾玩花样,不堕于纤巧,即落于陈套,甚至欲言而不达,陷入“隔物看花”的迷惘之中。成功的作品不仅是作者技法与修养的完美体现,还在于创作与欣赏的有机结合,缺少了欣赏这一环节是不行的。“意境”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创作理论中源远流长、涵义深邃、居于核心地位的一个美学概念,通常被中国人看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追溯它的渊源,各家有各家的说法,但很多人认为它与《老子》的“道”论和《庄子》“万物与我为一”的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己见端倪,到了晚唐五代时期,“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被正式确立下来。而这一时期,绘画领域里文人画家开始大批涌现出来,他们当中大多数人,不仅是绘画艺术的实践者,而且还是长期从事“意境”这一美学课题研究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文人画家崇尚“任自然、返质朴”的老庄思想,主张个性的抒发,强调主观意趣的传达,鄙视对自然景物进行毫无疑义的摹仿。他们带着对“意境”美的极大兴趣和迷恋,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都做出了大量有效的探索和尝试,使得文人绘画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成为绘画 的主流,并使那些受统治阶级扶持的宫廷绘画和扎根于市井乡村的民间绘画都未能独占鳌头。

回顾历史,先贤们似乎对如何确定“意境”的定义并不十分感兴趣,令他们关注的,只是怎样通过作品去营造“意境”美,或者说他们只看重“意境”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就目前美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而言,虽然也是人言人殊,但大致还是可以划分为两种:其一是“情景交融说”。这一看法认为,“意境”美使作品中主观情感与外在景物相互交融统一所产生的美感效应。在这个定义里,“意境”美有时偏重客观,倾向于自然美的体验和表现,从而展现给我们一幅赋有诗意的、动人的生活图画;有时偏重主观,倾向于情景交融之后而达成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