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帮我看下胃镜的病理报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3:54:15
检查报告如下:
食管未见异常
胃底粘液湖色清
胃体粘膜充血
胃窦粘膜充血,稍粗糙
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未见异常

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全胃炎胃窦为主(中度)
活检部位:胃窦2块
幽门螺杆菌:阳性

病理报告如下:
慢性炎症:胃窦++
活动性:+
萎缩:+

异型增生
其他组织学变化
淋巴滤泡

胃粘膜组织学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窦炎

这是我妈妈的报告,她今年56了,请问严不严重啊,那几个+都是什么意思,严重么?医生开了几天的药是说杀灭幽门螺杆菌,说停药后再过四个礼拜复查幽门螺杆菌,再开药治疗,这样做是否正确呢?

到医院做胃镜检查的病人一直很多,但拿到胃镜病理报告之后能正确看懂病理诊断的人可能就不是很多了。因此今天想就如何正确理解作一介绍。
通常来做胃镜的病人多是慢性胃炎,因此最常见的病理诊断也是胃粘膜慢性炎,后者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早期变化,主要表现为胃粘膜浅层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炎症细胞的数量和浸润的深度又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萎缩性胃炎以炎症比较广泛和胃腺体发生不同程度的萎缩减少为其特征。根据腺体减少的程度也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此外还可发生肠上皮化生,即肠化。肠化是指胃的粘膜上皮被具有肠上皮和肠腺特征的细胞成分所替代,可分为完全肠化和不完全肠化,两者又各分小肠型和大肠型,共有四型。其中的不完全型大肠腺化生是肠化类型中与胃癌略有关系的一种,但并不是说一定会发展为癌,只是相对来说发展为癌的几率比其它3种肠化要高。因此病人出现不完全型大肠腺化生时不必紧张,一般建议6个月-1年定期复查胃镜。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有时候胃镜活检的粘膜太浅,没有取到粘膜肌层,此时病理科很难判断胃炎的类型,一般只能诊断为粘膜慢性炎,而不能说明是浅表性还是萎缩性胃炎。
上面讲的都是普通的胃炎,只要根据病理诊断作相应的治疗并且定期复查就可以了。下面要说的是和胃癌相关的病变即癌前病变,对于癌变前上皮细胞所出现的改变,有过很多称呼,如不典型增生,异型增生,及近年来提出的上皮内瘤变等。我院病理科主要采用上皮内瘤变,即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根据2002年美国哈佛医学院Misdraji和Lauwer等人的文献资料,我们看到这两者随访结果的不同: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8-78%消退
19-50%持续存在
0-15%进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0-16%消退
15-58%持续存在
25-85%进展为浸润性癌
由于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会发展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因此当诊断结果中出现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时,就应提高警惕,结合胃镜检查所见,咨询临床医师并注意随访。而一旦已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说明病变已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