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张溥列传的翻译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3 06:53:55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伯父辅之,南京工部尚书。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
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
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
“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已而采官临川。溥归,
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日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
读者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
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诸奔走附丽者,辄自矜曰:“吾以
嗣东林也。”执政大僚由此恶之。里人陆文声者,输赀为监生,求入社不许,采又
尝以事抶之。文声诣阙言:“风俗之弊,皆原于士子。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
天下。”温体仁方枋国事,下所司。迁延久之,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扬、
太仓知州周仲连言复社无可罪。三人皆贬斥,严旨穷究不已。闽人周之夔者,尝为
苏州推官,坐事罢去,疑溥为之,恨甚。闻文声讦溥,遂伏阙言溥等把持计典,己
罢职实其所为,因及复社恣横状。章下,巡抚张国维等言之夔去官,无预溥事,亦
被旨谯让。至十四年,溥已卒,而事犹未竟。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他的伯父是张辅之,身为南京的工部尚书。张溥小时候很爱学习,读书的话必定用手抄上一遍,抄完以后朗诵,然后烧掉,接着又抄,就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完成,以至于他右手握笔管手指和掌心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都冻得皲裂了,他就用水洗几次。所以后世称他读书的房间为“七录”,原因正是为此。他与同乡里的张采齐名,号称“娄东二张”。

崇祯元年他被选做贡生因此进京,张采这时刚成为了进士,两人的名声遍播于京城。然后张采去临川当官。张溥就回到了家乡,与郡里的名士一起复兴古文学,命名他们的文学社为复社。崇祯四年他考中了进士,改授庶吉士。后来因为要埋葬父亲告假回乡,不分寒暑的读遍诗书。四方慕名而来的人竞相拜访他,于是这些人都称为复社文人。张溥也全力结交这些人,交游日益广阔,他的名声也开始在朝野之间传播。凡是经过他所品评的人物,都能为此变得声名显赫。这些人都以此为荣,并自夸:“我得到了张溥的品评”。当朝执政的高官为此都忌恨他。他的乡里人有一个叫陆文声的,掏钱捐了一个监生,请求加入复社而没有得到批准,张采又经常用他捐钱买官的事情羞辱他。于是陆文声向朝廷告发他们说:“现在这些风俗的弊端都起源于读书人,而张溥和张采正是他们的领导者,举办复社,扰乱天下。”当时正好赶上温体仁执政,将这件事发下给有关部门审理。时间长了,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扬、 太仓知州周仲连都说复社没有什么罪过,于是三人都被贬官,并下令追究到底。福建有一个叫周之夔的人,曾经当过苏州推官,因为犯事被罢免,他怀疑这是张溥所为,所以对他非常痛恨。听说陆文声诬陷张溥,于是上奏说张溥等人把持朝政舆论,自己罢官的事其实是张溥所为,然后联系到复社骄恣横行的行为。巡抚张国维等人说周之夔的罢免与张溥无关,却也被贬官罢免。到崇祯十四年,张溥去世以后,这件事还没完结。

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对了,起码得100以上啊,这么多要翻的。。。嘿嘿

张溥,字天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