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与返朴归真的区别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0:05:07
返璞归真与返朴归真的区别

返璞归真
开放分类: 成语 文化 词汇 典故 词语

【返璞归真】 同“返朴归真”。
【返朴归真】 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
成语 返朴归真
发音 fǎn pú guī zhēn

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示例 《战国策·齐策四》:“归真反璞,则终身不辱

返璞归真是原义,璞和朴的繁体字樸在古代是通假字。所以也常见以朴代璞。朴素一词就原自老子道德经里的见素抱朴,见为现,为示,意为示人以未染色的丝绸,身怀未经雕琢的美玉原石,两者者是美好珍贵的本源。道德经里多处出现朴字,皆为璞的通假字,本义为未经的雕琢的美玉,而朴为未经雕琢加工的原木。现代人常以未经加工的原木这一说文解字里朴的意思来解释道德经或道家用语里的朴,实为重大疏忽而造成的大谬!试想,如果见素抱朴解释成看见白色的就抱一根大木头,那是何等的荒谬。

“返璞归真/返朴归真”两个写法似乎都有存在的理由,它们让我联想到了“漫山遍野/满山遍野”。
《汉语大词典》:
【返璞归真】同“返朴归真”。太平天囯洪仁玕《英杰归真》:“上帝基督化人,超凡入圣,返璞归真。”
【返朴归真】谓还其原始的淳朴本真状态。鲁迅《花边文学·玩笑只当它玩笑(下)》:“他讨伐的不是白话的‘反而难懂’,是白话的‘鲁里鲁苏’,连刘先生似的想白话‘返朴归真’的意思也全没有。”《人民文学》1981年第7期:“我从思想性情到生活习惯、开口说话、为人料事和艺术情趣,都得到了返朴归真。”《当代》1981年第6期:“他借‘母爱’这一人性论者乐道的永久性命题,引读者返朴归真,回到‘思无邪’的童年。”
《新华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3):
【返璞归真】fǎn pú guī zhēn 返:返回。璞:未经过雕琢的玉。归:回到。真:本真,纯美。《战国策·齐策四》:“归真返璞,则终身不辱。”反:同“返”。后用“返璞归真”指去掉外表的一切装饰,完全返回朴质和纯真的状态。…… 也作“返朴还真”。…… 也作“返本归真”……
【返朴还真】fǎn pǔ guī zhēn 见“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