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衣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8 15:05:08

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玉押”,一般是皇帝、诸侯王和高级贵族死后的殓服,即用金属丝线将玉片穿掇而成的尸罩,相传可保存尸身不腐,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丝缕玉衣、铜缕玉衣。

金缕玉衣

西汉

长1.88厘米

头部由脸盖和脸罩组成,脸盖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组成脸盖的玉片绝大部分是长方形的小玉片,双眼和嘴是在较大的玉片上刻出,鼻子是用5块长条瓦状玉片合拢而成,惟妙惟肖。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构成,各部分都是彼此分离的。前片制成胸部宽广、腹部鼓起的体形,后片的下端作出人体臀部的形状。裤由左、右裤筒组成,也是各自分开的。手部做成握拳状,左右各握一璜形玉器,足部作鞋状。前胞和后背共置玉璧18块,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式。在五衣的头部,有眼盖,鼻塞、耳塞和口玲,下腹部有罩生殖器用的小盒和肛门塞,这些都是用玉制成的.整套玉衣形体肥大,披金挂玉,共用玉片2498片,由1100克的金丝联缀而成。
古代凡是被于身体的,都叫"衣";裤子叫"胫衣",袜子叫"足衣",为死者盖在脸上的叫"面衣"。"玉衣"是指包裹全身从头到脚每一个部位的衣罩,其外观与真人的体形相同,专为罩尸之用。古籍中常称为"玉匣",又作"玉押"、"玉甲"。

玉衣一般按部位可分为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个部分。各部分均由小玉片如金、银、铜丝缕织而成。不同的材料表示死者身份的高下不同。据《后汉书.服志》记载,皇帝使用金缕,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但在西汉时未必有如此严格的限制,故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夫妇使用的为"金缕玉衣"。

关于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东周时的"缀玉而幕"和"缀玉衣服"。1954年至1955年,在洛阳中州发掘的春秋战国墓葬中,尸体面部有带孔的玉片,按五官的位置排列,尸体上也有玉片,这可能是玉衣的前身。《吕氏春秋》节丧篇中述及的"含珠鳞施","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