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各位帮我找一下关于古人讲道德的好事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5 06:47:44
古今中外均可,谢谢。

沈从文(1903~1988)成名之前,吃过不少苦。数九寒东,大雪飘飘,趴在桌上写作,常常被冻得瑟瑟发抖。当时沈从文并没多少钱,买不起足够的煤,屋里常不生炉子,潮湿阴冷,寒气逼人。为了御寒,他用棉被包着腿和脚,不过手却因为要写东西而被冻得红肿。
在某天,突然有个陌生人来到他的住所,这人和善的问:“请问沈从文先生在这儿吗?”
“我就是。”
“哎呀,你就是沈从文……你原来这么年轻。我是郁达夫,我看过你的文章。”
在之后的聊天过程中郁达夫看了看沈从文样子,连忙解下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他围上,并请他到附近饭馆吃了顿,临走前把自己身上仅有的三元钱也资助给了沈从文,并鼓励他说:“好好的写下去,我还会再来看你的。”
只因为对对方文章的欣赏而前去拜访,并在看到对方的情况下对一个后生加以帮助,既不是因为对方出名(因为他还没出名),也不是因为是老朋友(因为才刚认识),且当时的郁达夫经济上也不宽裕应该算是个道德故事。

下面是我从网上找的,比较详细

1923年8月,20岁的沈从文离开湖南来到北平。他来北平的本意,是进一所大学读书,然后再图发展。但是,他当时仅有高小文化水平,外语一窍不通,虽然也读了一些新书报,却连标点符号也不会使用。他参加燕京大学国文班的入学考试,竟一问三不知,得了个零分,自然无法正式进入大学学习。他只好独自住在前门外杨梅竹斜街的酉西会馆里,开始第一阶段的自学,立志靠自己的努力闯入文坛。

沈从文每天早上吃一点冷馒头、泡咸菜,就走出酉西会馆到宣武门,跑进京师图书馆看书,一直到闭馆才返回住处。

同许多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一样,沈从文最初的习作,投寄报刊犹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在窘迫与贫困中,沈从文以一个文学青年的身份,向社会发出了呼救。他曾经用书信的形式,描述了一个穷困潦倒的文学青年的处境,但因无钱买邮票而没有付邮。后来发表在1924年12月22日《晨报副刊》上的散文《一封没有付邮的信》,是沈从文正式发表的第一篇作品。1924年11月,沈从文也曾向在京的几位知名作家写信,倾诉自己的艰难处境。当时受聘于北大的创造社著名作家郁达夫,接到沈从文的来信后,便去”窄而霉小斋“,看望了这个尚不知名的文学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