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现代史》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5:41:52
现代史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起,直到现在,凡我所曾经到过的地方,在空地上,常常看见有“变把戏”的,也叫作“变戏法”的。

这变戏法的,大概只有两种——一种,是教一个猴子戴起假面,穿上衣服,耍一通刀枪;骑了羊跑几圈。还有一匹用稀粥养活,已经瘦得皮包骨头的狗熊玩一些把戏。末后是向大家要钱。

一种,是将一块石头放在空盒子里,用手巾左盖右盖,变出一只白鸽来;还有将纸塞在嘴巴里,点上火,从嘴角鼻孔里冒出烟焰。其次是向大家要钱。要了钱之后,一个人嫌少,装腔作势的不肯变了,一个人来劝他,对大家说再五个。果然有人抛钱了,于是再四个,三个……抛足之后,戏法就又开了场。这回是将一个孩子装进小口的坛子里面去,只见一条小辫子,要他再出来,又要钱。收足之后,不知怎么一来,大人用尖刀将孩子刺死了,盖上被单,直挺挺躺着,要他活过来,又要钱。

“在家靠父母,出家靠朋友……Huazaa!Huazaa!(2)”变戏法的装出撒钱的手势,严肃而悲哀的说。

别的孩子,如果走近去想仔细的看,他是要骂的;再不听,他就会打。

果然有许多人Huazaa了。待到数目和预料的差不多,他们就检起钱来,收拾家伙,死孩子也自己爬起来,一同走掉了。

看客们也就呆头呆脑的走散。

这空地上,暂时是沉寂了。过了些时,就又来这一套。俗语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总有人Huazaa,不过其间必须经过沉寂的几日。

我的话说完了,意思也浅得很,不过说大家HuazaaHuazaa一通之后,又要静几天了,然后再来这一套。

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这真是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

四月一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三三年四月八日《申报·自由谈》,署名何家干。

(2)Huazaa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象声词,译音似“哗嚓”,形容撒钱的声音。

这是鲁迅的杂文,谁能彻底给我剖析分解
<爱地狱>是从一个贴吧上复制的,而我真正

民间的“做戏”与官方的“做戏”往往有着同构性。鲁迅还写过《现代史》一文,说的是街头的各种戏法,最后才说“到这里我才记得写错了题目”。其实鲁迅想说,一部“现代史”,不过是政坛上的各种戏法变换。按鲁迅的说法,《受戒》中的那些和尚,不过都是“做戏的虚无党”。当然,并非因为鲁迅一再批判这种“做戏”的“国民性”,我们才认为这种品性不必欣赏、不应歌颂。实际上,我们在今天的生活中,仍能时时感到这种上上下下的“做戏”之风,仍然只要“想一想”便到处可见那种“庄严的滑稽”,仍然随时可见到那种“既要当婊子,又要竖牌坊”的行为。前些年流传这样一首“民谣”:“村骗乡,乡骗县,县骗国务院;国务院,下文件,层层往下念。”这说的是政治生活中的“做戏”,也是政治生活中的“滑稽”。这种把“做戏”与“做事”相混淆,把“戏场”与“天地”相混淆的“国民性”,也只要稍稍“想一想”就能明白其危害的。
http://www.chinawriter.com.cn/zjzl/zjk/wbb/zxzyzp/686_1788.htm

鲁迅的文章读不懂?不是吧?
肯定是吓我。

你好

分析
题目是“现代史”,可鲁迅先生却不惜笔墨描述了“变把戏”的场面。不去记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人民怎样推翻三座大山,却顾左右而言它,真有些“文不对题”,难怪鲁迅先生会自嘲说写成了“‘不死不活’的东西”。
但只须略加寻思,就不难领悟鲁迅先生那深邃冷峻的思想和睿智机巧的构思。
在历史观上,鲁迅先生走过进化论之后,就不再是一个历史决定论者。要不然就无法理解他的思想何以那样晦暗而绝望,他的内心何以那样犹疑而痛苦,因为他不认为可以遵循着历史规律确定一条光明的大道,尽管他相信将来应该创造一个“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但他却不愿意指引别人,他觉得只能对自己负责,因为自己的路也可能是一条绝路。这就是鲁迅先生基于对“当下”、对中国的思考而形成的历史哲学。
所以鲁迅先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