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通感?下面这句话是不是?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0 18:31:56
傍晚,远处村庄的炊烟越来越胖了.(为什么?)

不是通感,是比喻,
举个例子吧: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929.htm百科里很详细

似乎应该是拟人。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是通感, 上面话是越来越胖了 一个过程,

通感:
人的认识活动,一般是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进而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
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因此在人们从感觉、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人类艺术活动的“通感”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

我也觉得是拟人,胖是人的形容词(好像),把炊烟形容成胖。

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

举例子来说吧: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又比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的“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最典型的例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分析你给的句子,并没有符合“以感觉写感觉”的原则。说“越来越胖”是从视觉入手,可前面写“傍晚,远处村庄的炊烟”并没有涉及其他感觉,仍为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