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的人如何过夏天?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1 23:03:05

中国人把一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属于夏季的六个节气依次是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和大暑。典籍记载,古代皇帝在立夏的第一天,要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南郊去迎夏。因为从阴阳五行的观点来看,夏是南方属火,颜色朱红,因此皇帝和他的臣子穿着朱色礼服,佩朱色玉带,乘坐赤色马拉着的朱红色的车子,车子上的旗帜也是朱色的。遥想当年,这样一群浩浩荡荡的朱色人马迎夏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热闹,他们向百姓提醒:夏天来临了!

一般来说,夏天最热的时间是夏至以后的“三伏”天。据明人陈文烛《天中记》(卷五)、清人陆凤藻《小知录》(卷一)等书的解释,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每伏各占十天。三伏天的高温容易使人中暑,更容易繁孳各种致病菌,因此清初人李渔在《闲情偶记》卷十五里说:“一岁难过之关惟有三伏,精神之耗,疾病之生,死亡之至,皆由于此……使天只有三时而无夏,则人之死也必稀。”也因此,人们用打扫环境、注意卫生来减少疾病(像端午的浴兰汤——以菖蒲、艾、桃、柳等叶捣汁或煎汤沐浴),用苦茶、凉茶、绿豆汤来解暑。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卷六里描述苏州人过三伏天的情景说:“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茶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浴堂亦暂停衅火,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麦肆添卖半汤大面,日未午已散市……”老百姓在三伏天里最紧要的工作是做酱,所谓“伏酱腊醋”。还利用三伏天来晒衣物、晒书,给家畜洗澡。人们相信农历六月六日这天晒衣衣不蛀,晒书书不蠹,家畜洗澡不生虱子,女人也赶在这天洗头,头发可保一年都“不腻不垢”。

三伏天也有惬意的一面,农夫和工匠可以早些收工,天还不黑就吃了晚饭,围坐在庭院前纳凉讲古。有闲的人可以租条小船,划到蒲深柳密之处,享受带着荷叶清香的凉风。隐逸高士可以袒胸赤足在柳荫下悠然自得地独饮独酌或吟诗长啸,富家千金也可以坐在自家别墅中临池的高轩爽阁里,披襟钓水或赏荷消夏。少妇摇着扇子,和小孩一同在铺着蕉叶或竹席的地上睡个悠闲凉爽的午觉,傍晚时把沉浸在井中凉透了的西瓜取出切食……

朝廷官家的夏天,就更考究、更多样化了。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皇帝在“三伏”的第一天要集合百官,赐肉给他们。两宋的皇帝在三伏天里,都有凉爽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