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康德的一句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12:17:37
道德的普遍法则不可避免地要进入感性经验,否则就没有客观有效性,于是在人的身上必然发生幸福和德行的二律背反,二者只有在“至善”中得到解决。

这是康德的意思,但似乎不是康德的原话.

试解如下:

道德发生在自在之物的世界,而"感性经验"(这词很别扭)则属于现象界,前者的法则是自由,后者的法则是必然.人兼跨这两个不同的世界,由道德而来的德行和基于感性的幸福分属不同的世界,所以有德福的矛盾(文雅的说法叫二律背反).

在康德看来,德行如果必然没有感性效果(常称为幸福),德行到头来只能是苦行,对人最终会失去吸引力,德行必须可能带来幸福.然而

德福之矛盾人在现实中是无法克服的,人没有能力确保做到有德者必有福(现实是有德者未必有福,有福者未必有德),只有上帝(即无限的善--至善--的能力)才能克服矛盾.

按照康德,有德者是最配享有幸福的.如果有德者实际上无福,他也自有一种人生价值,可称为"自足",这是人能够做到的.

我行善,我快乐;对于一些善行,一般人从中感受不到快乐,这就需要超越此岸 ,进入对上帝国度的期待的彼岸。

你这个说法的出处是那本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