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乐是谁翻译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4:50:14
林语堂,还是蒋彝?

给我绝对证据!绝对的证据...

请勿粘贴、、、

可口可乐为什么能够长盛不衰?除了积累百年的品牌,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个是它的第十五种神秘配方——7X。可口可乐将此配方视为最高机密,据说只有少数几个高级主管才知道。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公司还下令不准这几个人搭同一班飞机或汽车。另外一个,可口可乐能在中国所向披靡,还因为它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中文名。

可口可乐,一直被认为是广告界翻译得最好的品牌名。不但保持了英文的音译,还比英文更有寓意。可口可乐四个字生动地暗示出了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感受——好喝、清爽、快乐——可口亦可乐。让消费者胃口十足,“挡不住的感觉”油然而生。也正因如此,可乐逐渐成为品类的代名词和行业标准。据说,Pepsi在进入中国时也被迫翻译成“百事可乐”,而不是“百事”。

可乐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大家可能早有耳闻,但它的命名过程,恐怕知道的人不多。

1886年,美国亚特兰大市的药剂师约翰"潘伯顿无意中创造了可口可乐。他的助手,会计员罗宾逊是一个古典书法家,他认为有两个大写字母C会很好看,因此用Coca-Cola作为这个奇异饮料的名称。

上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已在上海生产,一开始翻译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蜡”,被接受状况可想而知.于是可口可乐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出口公司,公开登报悬赏350英磅征求译名。当时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便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

现在看来,可口可乐真是捡了个大便宜,350英镑的成本换来今天在中国数十亿的销售额。

据悉,蒋彝的后人还要将可口可乐告上法庭,把几十年来应得的利益讨回来。

是蒋彝翻译的:
上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已在上海生产,一开始翻译成了一个非常奇怪的中文名字,叫”蝌蝌啃蜡”,被接受状况可想而知.于是可口可乐专门负责海外业务的出口公司,公开登报悬赏350英磅征求译名。当时身在英国的一位上海教授蒋彝,便以”可口可乐”四个字击败其他所有对手,拿走了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