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采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6:57:05
麻烦各位高手帮忙写一篇主题为这样的论文
小弟急用 谢谢各位了!

采访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对当事人,要选择合适的采访时机和采访地点。对受害者亲友也要讲究这样的策略。刚刚走出心理的阴霾,又要被记者带到触景伤情的境地,或者伤口上撒把盐似地穷追问“请问你感觉如何”这样的问题,在电视画面上我们也已不止一次地看到当事人或其亲友在记者的追问与镜头直逼的“执著”下,终于“如人所愿”地眼睛红肿甚至开始哽咽。何必呢,将这些可怜的人们非逼到情感的表达陷阱。对受众来讲,媒体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职责也变得弱化,记者成为冷血的客观记录者,甚至有些残忍。在下次,还会有谁愿意对媒体讲出真心话呢?即使是好消息。

对受众,要培养他们的正面、健康的心态,安抚公众的不稳定情绪。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相关“防疫论”:他认为,人的思想如果没有经过锻炼与考验,一旦受到刺激就无力抵抗而被冲垮。要增强思想抵抗力,一要用“滋补法”,让人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正面消息,二要用“防疫论”,即让人先接触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负面消息。可以看到,虽然灾难性的新闻本身可以增强人们对工作、建设等中不足的认识,打好“疫苗”,但是出于事态的发展考虑,出于对社会安定的考虑,毕竟应以正面消息多于负面消息。一个交通事故的报道占了当天报纸两三版,再接二连三地报道此类事故,或许开始有些警醒作用,但长此以往下去毕竟让人们的神经过敏:我们的交通部门究竟在干什么?一些复杂的影响面广的重大危机或事故、战争,本已牵动人们心弦,引起人们忧惧,若再添油加醋,岂不越帮越忙。灾祸、战争发生后,来自各方的人道性援助、当事人的乐观的心态及他现在的普通、正常的生活状态、事实可能的积极进展等,应成为报道的亮点。对采访过程中获得的各种正负面信息,也要慎重选取。尤其忌讳的是对严重事故的强调与反复重申。

更重要的一点是,作为记者本人,应时时刻刻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文关怀精神。现今对各种伤亡、事故等的报道往往体现出或多或少的冷漠,反映出媒体自身存在的描写失真和情感隔膜。这种缺失不能不引人深思。

采访应以人为主核心,采访的对象是人,采访完成的报道是给受众看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从人性化的视角出发,即使在报道灾祸、危机和战争时。采访对象的选择、问题的选择、公开内容的选择和自我心态的选择等等,其实在各类报道中都彰显其重要性,只不过在这类报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