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到底符不符合当时社会条件选拔人才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10:30:51
现在老是听说八股文这不好,那不好,这么不好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用,八股文到底是不是像现在的高考一样,也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选拔人才的???

八股文是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一方面巩固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八股文继续了三纲五常的作用,束缚了人的思想,达到了思想专制的作用,同时作为科举的主要内容,作为获取官员的手段,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场上"恩荫"(即儿子继承父辈官职)的现象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当然,到了王朝末期,由于中央集权衰落,官场腐化,且生产力发展,新经济因素出现,新思想涌现,八股文的作用地位动摇,典型的例子是明后期.
个人认为现在的高考制度并不是很好,近几年一直在改变.但总的说来,它毕竟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理论,还是比较全面的,同时也适应了中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国情.

什么事情的出现,都有他的历史背景.与现在高考一样,没有绝对的公正.而你可以说现在高考,就没有对人思想的禁锢吗?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要用辨证的思想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本质.

是的。八股文在其初期确实是符合社会条件选拔人才的。

八股文优点:
首先,士人从研习八股文中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薰陶。他们浸淫于《四书》《五经》之中,服膺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论,并以此作为了人生的言行准则。明代既是八股文的黄金时代,也写下知识分子史最为光辉和悲壮的一页。明代对待臣民以严酷著称,而士人前仆后继,至死不改初衷的何可胜数。所谓正途出身的人们,不说方孝孺、于谦、海瑞,其高风亮节赢得了生前身后名;就是晚明的文震孟、黄道周、金声、杨廷枢、陈子龙等人,临危授命,大义凛然,也并非仅以八股文名世。满人入主中原后,极尽怀柔之能事,而顾炎武不事二姓,归庄野服终身,黄周星变名隐逸,方以智削发为僧,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同样不胜枚举。这些瑰奇英烈之士的产生,不可否认,都有着儒家经典的薰陶和作用。

其次,八股文的写作理论和技巧可为后人借鉴。方苞《四书文》凡例说:“欲理之明必溯源六经而切究乎宋、元诸儒之说,欲辞之当必贴合题义而取于三代、两汉之书,欲气之昌必以义理洒濯其心而沉潜反覆于周、秦、盛汉、唐、宋大家之古文。”明、清之际的时文大家无不经过了上下求索,其作品才达到理、辞、气三者具足的境界。这一理论和实践,对一切文学创作都不无启迪的意义。汤显祖、徐洪祖、吴承恩、曹雪芹都曾参加过科举,不能说他们创作《牡丹亭》《徐霞客游记》《西游记》和《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