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人的文品和人品不能完全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譬如林语堂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6 12:45:21
关于林语堂可参考他在日军侵华时期的表现,在1937年日军全面侵华的时候,林语堂已逃到美国避难任教,并写下过这样一篇文章《谁最会享受人生》1940年归国,在香港,连高级难民都能买得起轿车,宋庆龄女士却坚持以步代车为解放区筹集医药物资,林语堂却求其将自己在美国买的轿车夹带其中以逃过关税,宋庆龄说如果在汽车内放些药品勉强可以帮忙,林却断然拒绝,原因竟是怕药品把自己的新车弄脏!

一个人的才能同他的品德没有任何关系,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选贤还是选能,是要任人唯贤还是要人认唯能的争论。
有才华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懂得道理的人不一定就能做到。仗义每在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
我读书的时候,都是把作品和作者分开来看的,如果你非要把他当成一个整体,那么结果只能气死自己。
例如,写出了伟大的教育学著作《爱弥儿》的卢梭,他同一个完全不识字的旅馆女仆德莱丝·勒娃色尔同居,生了五个孩子,然后他先后把这些孩子都送到孤儿院里去了。 你说这样的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谈论教育,可是偏偏他说的比别人都好。

这、怎么说呢
时代背景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在它的烘托下,文品不错乃至很好的,人品差别显而易见。
我还是认为什么人写什么文,林语堂不是很硬气,他就写不出硬气的文章来。
所以在抗日战争的大形势下,他就显得很渺小,为人轻视

古来这样的人就很多啊,高俅,李斯,胡兰成等等啦
不过更多还是人品文品都高的,特别是处于顶端的大家,林语堂可以和鲁迅相媲美吗?大浪淘沙,历史还是会选择那些高风亮节的人来体现中华文明。

他的文品也不咋的啊,看写的都是些什么,照以前的说法是资本主义,享乐主义

智慧出有大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