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论的文气说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0 18:54:32
快帮我,作业要交,来不及了!

文气说

  关于文学创作与作家的气质、个性关系的理论观点。始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曹丕论“气”,首先论证文章风格各异、成就不同的根本原因,强调文章各有特色是由于作家各有不同的气质、个性,故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是说人的气质、个性有清、浊的不同。《黄帝内经·阴阳应象》说“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气分“清浊”,犹分“阴阳”这与刘勰《文心雕龙·体性》说的“气有刚柔”是一致的。“清”是俊爽超迈的阳刚之气。“浊”是凝重沉郁的阴柔之气。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清浊不同,决定了诗文风格、成就的千差万别。作家的气质、个性是先天的。所以“不可力强而致”,即不是用人力可以强行造成或改变的。因此由于作家的气质、个性的不同,创作就各有自己的专长与特点。就是曹丕自己极为赞赏的“建安七子”,也认为他们难能兼擅。如说徐干“时有齐气”,应玚则“和而不壮”,刘桢则“壮而不密”,孔融是“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气”,在中国古代本指构成宇宙万物的一种自然物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王充将“气”与精神活动联系起来,提出“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论衡·论死》)的观点。这里的“血气”是指构成人体的物质、元气。前此,孟子还曾提出“知音”、“养气”之说,孟子解释他所善养的“浩然之气”,是“至大至刚”、“集义所生”,需要“配义与道”。这里的“气”,是指加强人的道德修养。曹丕继承了这些有关“气”的观点,运用于文论之中,阐述作家的气质、才性、思想修养、创作
  个性和作品的风格的关系。这对认识文学创作及其风格、成就,很有价值,对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但过分强调作家的先天气质、才性,忽视后天学习,包括社会实践和艺术修养对创作的影响,是其重大的局限。
  刘勰继承了曹丕的“文气说”并有所发展。《文心雕龙·风骨》说:“缀虑裁篇,务盈守气,刚健既实,辉光乃新。”并引“文以气为主”的论点,肯定曹丕论孔融、徐干、刘桢的看法,认为是“并重气之旨也”。刘勰虽然肯定先天气质、才性对创作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说“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有其认识上的局限;但同时又认为后天的学、习对创作也有很大的作用,说“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