ㄅㄆㄐㄈㄜ......有谁知道这些符号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5 18:15:31
我记得在字典的单字的注音后面有这样的标记,他们具体是什么含义?

还有,我有台湾的朋友用的一种打字方法也是这样,有谁有详细的信息?

再用英文字母之前,汉语的拼音就是这个样子的
字典上面都有

注音符号(ㄓㄨˋ ㄧㄣ ㄈㄨˊ ㄏㄠˋ)旧称为注音字母,是为汉字标音而制定的符号。目前在现代标准汉语使用的注音符号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台湾因在1986年,公布以罗马字拼写的汉语译音系统「注音符号第二式」,因而把注音符号称为「注音符号第一式」。

目前在台湾,小学生在学会汉字书写之前,必须先进行十周左右的注音符号教学,以作为认识汉字字音的工具;在生活实用上,注音符号是标注生字的拼音,也是普遍的汉字输入法。注音符号在台湾推行相当成功,小学生皆要求熟练使用。故在台湾闽南语、客家语的教学上,教育部另外增添新符号以能拼读这些「乡土语言」(方言),称之为「台湾方言音符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前,仍维持使用注音符号。现在除台湾外,其他地方如中国大陆、新加坡等地以及大部分外国中文教育皆使用汉语拼音,但在字典等常用语言工具书中标注汉字读音时,仍可看到字典中把拼音和注音并列标示。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召开临时教育会议,通过「采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开读音统一会,正式制定注音字母,并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

注音字母以章太炎记音字母为基础,从他的方案中选取15个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汉字得出23个字母,并另造一字母ㄦ,共计39个。1920年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1930年,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国音」取代「老国音」,中文以北京音为标准,本来的三个注音符号「ㄪ(V-)、ㄫ(Ng-)、ㄬ(Gn-)」不再使用,后标注为只作拼写方言之用。

另外在1932年教育部在「编定《国音常用字汇》特组会议」时决定,为了说明上的方便,添补一个注音符号 「ㄭ」(),作为ㄓㄔㄕㄖㄗㄘㄙ 7个声母单独成音节时的省略韵母(即虚母)。

此外还有三个注音符号ㆭ(-ng)、ㆬ(-m)、(-n),这是用来解释声随韵母(ㄢ、ㄣ、ㄤ、ㄥ)时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