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克服彼得潘症候群?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22:27:30

彼得潘症候群
彼得潘症候群:童话中出现的彼得潘,离开了大人们居住的世界,永远像少年一样的活着。因此,人们就把这种即使年纪已经很大了,但行动与个性却都还表现得像小孩子的人称为 「彼得潘症候群」患者。患了彼得潘症候群的大人,比起跟其他大人相处,他们更喜欢自己一个人玩模型或娃娃,怀念小时候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照,所以即使长大 了,行为还是像小孩子一样,而这也被称为大孩子(kidult),也就是像小孩的成人。
患者有不少孩子的弱点,如优柔寡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渴望被人接受又害怕被人拒绝等。因此,他们的行为与年龄很不相称。患“彼得潘综合症”的人渴望永远扮演孩子的角色而不愿成为父母。
他们很爱玩,也很好相处,但免不了有孩子气。
他们虽然在生理年龄上已进入成年,但在心理上还不能与之相适应。
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像孩子,总是在逃避责任,逃避生活,甚至逃避爱情和家庭。
他们把自己心理定格在孩童岁月而不肯成长,发展到了极端,就会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绝长大。
有“彼得·潘综合征”的人往往一生碌碌无为,容易在失落中为获得暂时的满足而沉溺于酒精和药物。墨西哥心理治疗协会主任罗伯托·图鲁比亚德斯说:“‘彼得 ·潘综合征’患者处理感情问题尚不成熟,所以他们大都没有固定的人生伴侣。就算确定了正式的恋爱关系,对方也会拿他们当孩子看待。”他认为,这种病症难以 用药物治愈,惟一的办法是接受心理治疗。
墨西哥的萨林·帕斯夸尔医生表示:“‘彼得·潘综合征’是由家庭教育环境造成的。如社会过多的评价(如繁多的考核)和父母的过分溺爱,可使孩子没有自信,非常依赖别人的评价和帮助,习惯于别人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同时又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而自恋。

我觉得要想克服这种症候群,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患病的人置身于大自然中,去经历大自然的磨砺和考验。人之所以会得这种病,就是因为生活环境过于优越,沉迷其中,自己娇自己。是一种小家子气,没有责任感的体现。当面对自然的时候,当生命都受到了挑战的时候,人自然会脱离这种萎靡、娇惯的环境,变得勇敢坚强自立。经历了这次汶川大地震,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一点,一切无关于生死的事情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在生死面前我们人类求生存的本能才会被激发出来。

楼上的,看清楚楼主问的问题,你这样复制粘贴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