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是何时修都江堰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03:48:18

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等人在岷江中游修建了都江堰,它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消除了岷江的水患,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成都平原变的"水旱从人,不知饥谨".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部分。都江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凿开玉垒山脚,形成一个被隔开的石堆即离堆和一个狭小的进水口就是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门”,需水时打开斗门,水多时可关闭斗门。“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紧接内金刚堤和离堆之间修筑了飞沙堰,用以调解内江水量,洪水猛涨时,内江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泛滥之灾,又便利了航运,灌溉农田300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两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总计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条,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缩小至二百余万亩。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256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战国时

生生死死是是是是 是上司是

战国的时候,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