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论语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7:17:22
解释下列语句:
1.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3.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
4.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帮帮忙了,解释下

结合全文,我们最好不要断章取义
士的标准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 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必清楚其言外之意所假设的前提,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既往不咎:“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八佾篇》)释: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出自《论语》出处:《论语为政篇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国学机是一种学习国学,播放国学作品的工具,是很多国学爱好者学习国学的必备科技产品,国学机更是一款全新的国学教育学习产品,





追答

国学机善仁的挺好的,很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