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则刑措矣。——《亭林学案》反映的是哪位思想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4:14:14

顾炎武
顾炎武(1613年(明万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 他对切韵学 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学术的最大特色,是一反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的玄学,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开一代之新风,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提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顾炎武

以不忍人之心 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 以卒全一邑数万之生灵,有功德于民,则庙而食之宜矣\然卒亡明之天下者,百姓也。后之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怎么翻译“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 急求翻译.汉兴以来,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众,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为任亦重矣。 问“破天下之至巧者以拙,驭天下之至纷者以静”是什么意思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而败于奢靡。 不知荣辱乃不能成人 人不可以无耻 耻之于人大矣 请告知出处 解释“今王欲成霸业,欲举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 请解释: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居身宜居于独后之地,谨德须谨于至微之事,施恩务施于不报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