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鼓楼一起合称“暮鼓晨钟”的古时报时建筑时?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21:56:59

钟楼。

钟楼

钟楼

是钟楼,朋友,不是北京那个呼家楼

钟楼

---------------

钟鼓楼在元、明、清三代专司更筹,铜漏壶、时辰香计时,鼓楼击鼓定更,钟楼撞钟报时,这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对人们的起居劳作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北京钟鼓楼的暮鼓晨钟流传了六百多年,为古代都城报时,每日始于暮鼓,止于晨钟,依时定更,依更报时,是有严格规定的。

古人将一日分为十二时,后又通常将黑夜划分为五个相等的时间段,依次分别称为初更、二更、三更、四更、五更。每更等于一个时辰。黄昏戌时(19时至21时)曰定更又曰起更,人定亥时(21时至23时)曰二更,夜半子时(23时至晨1时)曰三更,鸡鸣丑时(1时至3时)曰四更,平旦寅时(3时至5时)曰五更,又曰亮更,即天明之意。

清代原规定报时方法为:定更及亮更,皆先击鼓后撞钟,二更至四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乾隆后改为只在定更及亮更时报两次更。钟鼓敲击方法相同,俗称:“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快慢相间计六次,共计一百零八声。

古人原是以一百零八声代表一年,所以击鼓撞钟要定为一百零八声。

明代末期,欧洲的钟表传入我国,人们逐渐掌握了仿制钟表的技术。民国初期,随着钟表的广泛使用,钟鼓楼报时功能的重要性已逐渐减弱,而封建王朝的覆灭,其象征帝权的意义更是完全消失。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赶出紫禁城的同一年,钟鼓楼也停止了击鼓鸣钟。

15年前“晨钟”再响“暮鼓”如今天天敲

漏刻、更鼓、铜钟是一套完整的司时系统。此次最新仿制了铜刻漏,那么钟鼓楼上现有的更鼓、铜钟又是什么来历呢?

据史料记载,鼓楼用于定更所用之鼓共二十五面,一面主鼓,二十四面群鼓(是依中国农事二十四节令而设置),现仅存的一面主鼓已残破不堪。1987年,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根据现存的主鼓形状,复制了两面鼓。

鼓楼二层现陈列的二十五面更鼓是依据清嘉庆年间的史料记载仿制的,于2001年12月31日正式投入使用。主鼓面径1.60米,鼓高2.40米,群鼓面径1.12米,鼓高1.60米,如此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