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1 03:11:17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袁了凡曰:"自俗眼观之,子贡之不受金似优于子路之受牛.孔子则取由而焯赐,乃知人为善,不论现行论流弊,不论一时论永久,不论一身论天下."
全文翻译,很急呀~~~~

鲁国法律规定,能从邻国赎回被掳作奴仆的鲁国人的公民,可以从国库支取报酬和奖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赎回了奴仆,回来之后却推让、拒绝领取报酬和奖金。孔子责怪他做错了,因为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赎回奴仆了。
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的,那人非常感谢子路,并把牛做为(救他命)的酬劳给子路,子路接受了这头牛,孔子知道后十分高兴的说道:"鲁国的人肯定会多多救助落水的人!"
袁了凡说:在世俗人看来,子贡不受金好像比子路受牛高尚,孔子却肯定子路的做法,,对子贡不以为然这才知道人行善,不看现今的结果而看沿袭下来去弊端;不看短暂的效应,看长远的影响:不看一个人的反应,看天下人的看法.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孔子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孔子从小事情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

当年的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作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作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要慢慢消失了!”
有人落水,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下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酿成风气。
以一般人的观念来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老夫子教导我们: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它的流弊。不可只看现在,必须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