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源于道家和道教的成语\熟语(越多越好)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3 07:31:21
求源于道家和道教的成语\熟语(越多越好)
道不同,不相为谋 出自《论语》好不好?

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史九歌《庄周梦》),“遇仙不成道,如到宝山空手回”(杨景贤《刘行首》)。明剧又有“金丹易传,火侯难传”(无名氏《洞玄升仙》),“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怕”(无名氏《镇白猿》),明小说有“何仙姑下凡,六神不足”(吴元泰《东游记》)。清小说有“一子出家,八祖升天” (《红楼梦》57回)。近代北京有“仙鹤打架,绕脖子”,湖北京山有“八洞神仙沿江走,五湖四海赛九州”,台湾也有“天师爷坛,哪会出鬼”。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诚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121512581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鲁迅曾经说过:中国的根底在道教。成语和俗语与道教的关系就是一倒。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使用的成语和俗语很有一部分与道教有关,下面就举几例加以说明。
  张冠李戴
  东汉时期有一个叫张陵的人,在四川鹄鸣山潜心修道,造作道书,广收信徒,凡入其道者都要交纳五斗米,故称为“五斗米道”,世称天师道。张陵自认教主,人称张天师。张天师的名号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张天师捉鬼”简直成了一句俗话。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位哲学家、宗教家、思想家名叫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聃,安徽涡阳人(一说是山东苦楚县人)。他著有一本哲学名著《道德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很大,道教创立后,后来的修道之士把《道德经》尊为道教的最高经典,同时又尊奉老子为道教的教主,中国人常说“老子天下第一”指的就是老子其人。实际上道教在东汉末年创立,其创始人应该是张陵。由于老子与其著作《道德经》的关系,老子的影响大大超过了张陵,以至于后世道教徒都默认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所以,人们说张家的帽子戴到李家的头上去了。说明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与此有关的成语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等等。
  胡说八道
  人们常把不负责任地乱说一气,称之为胡说八道。其实,这句成语也源渊于道教。道教追求的是长生不老与得道成仙,但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八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