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11 16:03:41
《子夜》对吴荪甫的心理描写极其成功,如吴荪甫在办益中公司时的踌躇满志,在镇压工人晕倒时的焦躁不安,在公债战场上的举棋不定,失败后心灰意冷等等,无不刻画得淋漓尽致,请试举一例并略做分析

心理描写是刻划人物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我们同学在写作文时能真正运用它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并不多,即使用了,也是最常见的一种“他想,……”单一而平板。其实,用心理描写来刻划人物,或者说对人物进行心理刻划的方法很多,这里不妨列举几种,仅供大家参考。
《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以“人未到而声先闻”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出场后,小说这样写道:“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通过黛玉这一“纳罕”而没有脱口而出,既把王熙凤在贾府的地位充分表现出来,更把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心理感受、“步步小心、时时在意”的内向性格也展露在读者面前。这种方法,我们姑且称叫白描法,从第三者的角度以旁白的形式对人物心理进行描写刻画。这种写法便于作者展开。此为第一种方法。
第二种,直抒胸臆法。这种方法常表现为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完蛋了吗?’她问自己道。但是接着就颤抖地回答:‘大约还不妨吧……’”(高尔基《母亲》),这种内心独白,非常直观地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尼洛夫娜的内心由胆怯到动摇再到坚定的发展变化过程。还有,“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郭沫若《屈原》)充分表达了主人公对现实世界的痛恨,要求摧朽建新的愿望。
第三,通过对人物眼神变化的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变化。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个善于写作的人总能抓住人物的眼睛进行刻画,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如鲁迅的《祝福》里就三次写到了祥林嫂的眼神“…….但是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限,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祆,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三次眼神的变化,反映了祥林嫂命运的变化,更反映了她精神世界的变化。再如:“她的目光渐渐暗淡下去,但在最后的时刻,却又亮了起来,念出那句话:“不要……试图了解大地……” 英卡儿死去了。...”(《艾泽拉斯旅行日志》)通过对目光的描写,英卡儿在临终之前的心理变化过程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