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是谁建立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28 04:59:30

明代永乐年间,曾叫做承天门广场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可是明代的时候被烧毁了,后来修建了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城楼,真正体现了帝王的九五之尊。但是明朝末年,又被毁了。而在清顺治年间,重修城楼以后,改名为天安门,将另外的三个皇城门儿都改名为带安字的,将故宫三大殿都改名为带和字的,体现了内和外安的美好愿望。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的城楼,它由城基、城台、城楼三个部分组成。基座是汉白玉须弥座,这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的基座,高1.59米。城台高14.6米。而城楼重檐歇山顶,这也是当时殿宇屋顶的最高等级。整座建筑高33.7米,在70年重修后,升高了一米

自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及新中国诞生的那段日子里,人民政府为了改造旧北平、建设新北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清除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建设好人民的首都北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9年5月,北京成立了“都市计划委员会”。从此,北京城开始步人社会主义城市建设的轨道。

开国大典前的天安门及其广场是破烂不堪的。天安门因年久失修,加上连年战火和灾难,已面目皆非。寒鸦哀鸣,野鼠乱窜,梁柱上积存的厚厚的鸽粪臭气熏天;城台上到处是破损的城砖残瓦,多年来未曾油饰的城墙斑斑驳驳,金黄色的琉璃瓦屋顶上滋生的蒿草,瘦瘦枯枯地随风摇曳着;雕花的门窗残破不全,东歪西斜;金水河里尽是淤泥污物,散发着臭味;广场上零乱荒芜,杂草丛生;广场东侧房屋低矮破旧,电线零乱不堪;广场西侧坑洼不平,积水发臭,垃圾粪便触目皆是。
天安门广场的第一次改、扩建工程是在共和国诞生的最初几年里。为了迎接开国大典,在1949年8月9日至14日召开的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整修天安门和天安门广场的计划,要求这项工程务必在9月份完成,以便举行开国大典。北京各界群众和学生怀着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紧张的整修天安门的劳动中。北京市建设局的工人们承担了主要的机械任务,他们推、平、清、运,日夜奋战,劳动热情甚为高涨。北平各校学生6000多人在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北京市筹委会的组织下,于9月9日下午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建设人民首都”的大横幅竖立在广场北侧,广场上掀起了劳动竞赛,每20个人填一个大坑,共填平了300多个大坑。学生们欢声笑语,汗流浃背,除草铲土搬石头,运走了堆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