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1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5:05:35
哲学的结果是我们发现了我们的理智在冲撞语言的界限时所留下的肿块和由此引起的直接了当的胡说。而正是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
问:理智冲撞语言的界限是不是说当理智无法用语言说出时(即语言界限)仍用语言来说会引起胡说?这些肿块使我们看到了这种发现的价值:这价值是不是指发现理智不可言说?

你所说的是维特根斯坦的早期理论
也就是《逻辑哲学论》的观点,维特根斯坦曾说过对于不可说的我们就要保持沉默。否则就会引起逻辑上的混乱。理智冲撞语言的界限的意思是人总喜欢用自以为理性的态度去解决一些根本用语言根本就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总是导致逻辑上的混乱。这些混乱(即肿块)使我们发现了原来语言或多或少是模糊的,是不可能“意指”一个准确的事实的。这就是维特根斯坦想要传达的意思。既是说:语言有缺陷,它不可能呈现出一个清晰完整的世界。
不过,在《哲学研究》里,他修改了他之前的看法。

维特根斯坦(1889~1951)
Ludwing Wittgenstein 台湾翻译为维根斯坦

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分析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最有影响的西方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可以说就是一个哲学的传奇故事。他和苏格拉底、斯宾诺莎、萨特的一生一样,本身就构成了哲学的一部分。

维特根斯坦,被罗素称为“天才人物的最完美范例”:热情、深刻、认真、纯正、出类拔萃。

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奥地利的钢铁大王,但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慷慨资助过不少文化艺术事业。维特根斯坦后来也资助过不少文化人,其中包括诗人里尔克和特拉克。维特根斯坦的母亲是一个银行家的女儿,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因此,他的家里充满浓郁的文化氛围,许多维也纳和奥地利的文化名流都是他家的座上客,其中包括音乐家勃拉姆斯、克拉拉·舒曼,作家穆齐尔、毛特纳和科学家赫茨和波茨曼等人。1903年他被送到林茨(Linz)的一所中学学习。1906年毕业。中学毕业后,维特根斯坦到柏林一所高等技术学校读书。1908年毕业。毕业后,他便转到曼彻斯特大学就读,专业是空气动力学。1911年暑假期间维特根斯坦到耶拿拜访弗雷格。后者建议他到剑桥跟罗素学习。于是,这年秋天他来到剑桥,很快便得到了罗素的高度赏识,是罗素的学生兼好朋友。1913年秋-1914年春他写出了一些重要哲学笔记。1914年8月维特根斯坦报名参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争期间他写了4-7本笔记。一战结束后,维特根斯坦在奥地利农村教了几年小学。1929年,他又回到剑桥,以《逻辑哲学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