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5 16:13:48

大万世居
开放分类: 古迹、深圳
位于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路33号的大万世居占地面积2.5万余平米,曾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250多年的历史,由于围屋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身临其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可以说它承载的是一部客家近代史,是展现客家文化的生动的活化石。
实用主义的建筑风格
在深圳市龙岗区大万村的一个半月形水塘前,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客家围屋,高大的门眉上,“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门上飞檐高挑,门额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
进入大门,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叫牌楼下,可容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体现出客家大户人家的昔日生活。解说员介绍,当年的几十围大盆菜就在这里开台,重大的集会也在这里举行。穿过牌楼进入宗祠,灰塑的“端义公祠”4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围屋的核心地带,曾姓家族的先祖灵位设在正前方,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廊,三进分上、中、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祠堂后隔一天街,“魁星楼”设在旁边,这是围屋的最高点,称为“魁星点斗”。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街巷地面全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更妙的是各天井有地沟,与天街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的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整个围屋布局科学合理。
民俗遗物俯拾皆是
大万世居除布局造型独特之外,还有许多珍贵民俗遗物,历经二百余年天灾人祸,如今尚有残存。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极为精湛。中堂壁上隐约可见王勃的《腾王阁序》、孟浩然的《春晓》、王之涣的《登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