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排泄的全过程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4 04:36:41
我要很详细的 非常详细!

包括 感受器之类的东西!

贮存粪便,吸收水分和电解质

  结肠带是大肠壁纵行肌纤维形成的3条狭窄的纵行带,在盲肠、升结肠及横结肠处较为清楚,从降结肠至乙状结肠逐渐不明显。由于结肠带比附着的结肠短1/6,因而将结肠壁缩成了许多囊状袋,称结肠袋。在结肠壁上,尤其是在结肠带附近有许多由肠黏膜下的脂肪组织形成的肠脂垂,在乙状结肠较多。

  结肠的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贮存和排泄粪便。其中水和钠的吸收主要在右半结肠,而降结肠和乙状结肠也吸收一些水分,但主要功能为贮存和排泄粪便。因此,若不及时排便,粪便在结肠内停留时间过久,粪便中的水分会被结肠吸收,使粪便变干变硬,引起排便困难。

  直肠·肛门

  直肠上端的大小和结肠一样,下端扩大成直肠壶腹,是粪便排出前的暂存部位,最下端变细接肛管。直肠壶腹部黏膜有上、中、下3个皱襞,内含环肌纤维,称为直肠瓣,直肠膨胀时直肠瓣消失。直肠瓣的作用是使粪块回旋下行、压力均等,防止粪便急速掉落。

  食物残渣在大肠中形成粪便,粪便到达直肠后,将会刺激直肠壁,信号通过脊髓被脑部感知,继而促进直肠的蠕动,进行排便。排便使用的肌肉是不为意志所控制的肛门内括约肌以及受意志控制的肛门外括约肌,接受脑部发出的指令而促进排便的是肛门内括约肌。我们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忍耐便意,可以说是肛门外括约肌的功劳。

  肛管内面有6~10条纵行的黏膜皱襞,称为肛柱。肛柱内有动脉、静脉及纵行肌,相邻两肛柱下端的小横瓣为肛瓣,通过肛柱下端及肛瓣的边缘连成锯齿状的环形线,称齿状线。齿状线以上覆盖着黏膜,没有明显痛觉;齿状线以下覆盖着皮肤,对痛觉敏感。

  大便的形成过程

  大便是在大肠处制造而成的,大肠并不进行食物的消化,其主要功能就是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制造大便并排泻。食物被吸收后,剩余的糊状残渣从小肠进入大肠,大肠开始蠕动,吸收水分和电解质,把糊状的残渣转变为固态,即大便。

  食物经消化吸收后,送达小肠的末端,大约需要5~10小时,而到达大肠后则需9~16小时以吸收水分。肠内细菌会使食物残渣发酵和腐败,以制造大便。大便形成后通常先积存在乙状结肠中,不久,当大便因本身的重量而移动到直肠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