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中的寓意是什么?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7 03:11:14
为什么事情到了一定的极端,就会顺其作出反效果

其中有什么规律与寓意

更原始的出处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中国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命题。老子首先提出物极必反的思想。他认为福可为祸,正可为奇,善可为妖,事物发展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由道产生运动,到一定极限,又复归于道,如此周行不息。老子这一思想,在以后的《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扬雄的《太玄》等书中,都有所承述。

至北宋,程颐明确使用了“物极必返”一词。他认为,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故万物本身包含着对立,以至互相摩荡,形成往来屈伸的运动。其运动达于极点,即向反面变化,故万物呈现为盛极必衰,动极必静等情况。这就是“物理极而必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他又认为,万物消长盛衰,周而复始,而阴阳变化的原因是由于理的存在,即所谓“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程颐把先秦以来“物极必反”的思想,发展成为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其寓意是指:
1. 任何事物或事物的运动都有边界或极点;
2. 边界和极点的定义就是:越过这个点,事物运动的方向会发生变化;
因此,任何事物或事物的运动都应当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将会接近它的边界或极点,从而使事物运动的方向发生改变,甚至走向其原来发展方向的反面。这就是所谓“物极必反”。

这里讲的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他的反其实不是指实际意义上的相反。而是讲的层面的超越。
比如,禅宗说的3层境界
1看山是山
2看山非山
3看山还是山
这里1和3的境界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山的认识上不是一个层次的了,而物极必反也是如此。这个阶段的极限往往是下个阶段的起始。

意思就是当事物的大(指标准)超越了他所在的层次后,他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层次,而作为那个层次的起始,大就变成了小了。

比如我们说大的时候会说大海,但是到了地球尺度他就算不得大了,再到太阳系角度地球的大也成为了小,再到银河系角度太阳同样变得渺小了。
就是说,当事物的尺度,超出了他所在的参考系(标准)后,他就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参考系,大体就是这个意思。

乱七八糟解释的不好,希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