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 高堂 的车在哪啊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5 05:21:05
孙苗的高堂

指南针是指示方位的仪器。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平内,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

早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我国劳动人民已到磁石的同特性,并发明了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韩非子·有度( 约成于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中记载了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用天然石琢磨成一个小勺子,放在不滑的平面上,利用磁石的指南特性指示)。根据史籍:战国以前司南已被运用在车辆上即指南车。指南车最早发明于洛阳。西周成王七年,越裳氏使臣从数万里外来到洛阳,贡献白雉鸡两只。使者迷其归途,周公姬旦特赠指南车以定。宋郑樵渔仲撰写的《通志·周公摄政》中记载了这件事:越裳氏“意中国有圣,于是来朝,周公致简于宗庙。使者迷其归途,周公赐以车五乘,皆为司南之制,使者载之。由扶南林邑海际,期年而至其国,故指南车常为先道,示远人以正四方”。是车上置放有指南针呢?还是以车本身指南呢?这里说得不很清楚。如果是车上置放着指南针,那当是指南针最早出现在洛阳的一个佐证。北宋时王钦若等编辑的大型类书《册府元龟·外臣部·周公受贡》中,也有类似的记载。《中国邮驿史料》一书中记载的:“洛阳至驿道,西周初,越裳氏三象重译朝献白时已通?。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如果说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无前771年)初期周公姬旦在洛阳创造的指南车还比较简单的话,到曹魏(公元220—265年)时马钧在洛阳制造的指南车已是相当精巧了。

关于马钧制造指南车还有一个生动的故事。据《三国志》注引《魏略》中记载:有一次,在洛阳宫廷中就古代有没有指南车发生了激烈争论。散骑常侍高堂隆说:“听说古代有指南车,那只是传说,不足为凭,不过是这么说说罢了,没有那回事。”大臣秦朗附和说:“对,古代不可能有指南车。”马钧说:“我想指南车是会有的,问题是后人没有深入研究,所以失传了。”高堂隆质问马钧:“你说有,有什么根据?”马钧说:“根据机械原理是可以造出来了。”秦朗冷嘲热讽地说:“先生名钧,字德衡。钧是陶器的模型,衡能决定东西的轻重,如果连轻重都没有标准,怎么能做出模型呢?”马钧气愤地说:“空口争论有什么用处,我们可以试制一下,自然就明白了”。辩论就样不欢而散了。

高堂隆和秦朗平时就瞧不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