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制作工艺流程 详细为上,100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16 20:59:30
详细的加工步骤

传统竹简工艺流程:原作——人工加工竹片——书写——雕刻——编织——检验——包装。

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文明发展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离开智慧的积累。而智慧的积累离不开文字,但有了文字,也只是有了记录信息的工具,那文字写在哪儿呢?也就是说文字的载体呢?现在我们是把文字写在纸上,但是在远古时代人们咋办呢?老师告诉我们,那时人们把文字写在各种材料上,比如中国古代人们先是把字写在龟甲,兽骨上,后来又把文字铸在青铜器上,而竹木简可以说是使用时间较长的一种书写材料,在中国文明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没有它,中国的历史不能说被改写了,但至少会模糊很多。

在初中的历史课上,老师告诉我们在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之前,人们主要是在竹木筒或帛上写字的。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秦汉的竹木简一般长23厘米,宽1厘米,厚0.2~0.3厘米,一根简通常只写一行字,一篇文章要用很多的竹简。这些竹简用麻绳、皮条或丝绳横向编连起来成为策,其形状如同今天的“册”字,存放时卷起来,就成为一卷书。想想,当时一篇文章要用多少根竹简呀,那得有多重呀。古人读书看来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个体力活。我于是萌发了一个想法:自己制作竹简,体验一下古人读书的感觉。

首先,我找来一些材料:一段长46厘米的毛竹筒和两节丝绳。我先用锯子把毛竹锯成等长的23厘米的两截,由于手艺不精,竹筒被我锯斜了一点,好在不太明显,就将就用吧。接下来用竹刀把竹筒劈成一根根宽一厘米左右的竹片,因为毛竹太厚,我只好再把它加加工,用刀将竹片削成厚3毫米左右的竹简,之后再用丝绳将竹简编起来,最后在竹简上用黑色彩笔抄上一篇古文(因为竹简是古代的东西,所以我就选了一篇不长的古文),字虽然不好看,但是这个东西整体上看还是像个古代的竹简了。

竹简终于做好了,虽然花了我半天时间,双手也因削竹简而红肿起来,但当我手捧竹简,我的感觉还是好极了——我居然完成了这样一个“艰苦”的任务!顺手掂一掂这卷书,我同时也感觉到了这竹简的份量。这卷书我一共用竹简15根,也就写了一百零八个字,用家里的秤称了一下,大约4两左右。那我一篇五百字的作文,用竹简写至少也得两斤呀。怪不得书上说西汉时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需要两个壮汉才能抬得动。敢情中国古汉语言简意赅,是因为类似竹木简般沉重的书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