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常熟一带服装加工……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22 00:10:29
我在苏州,想自己开一家服装加工厂。
现在面临的情况是:由于刚起步,怕没有生意,如果盲目地把机器买过来是不是太草率了?可我现在急于求成……
如果有朋友对这方面懂的话,请给我提出一些宝贵意见……
要是哪位朋友有服装加工的定单需要在下效劳的,在下一定会不负后望的!信誉第一,质量第一是我的宗旨……
还有没有谁能够帮助我呢?
谢谢……
我的QQ是:524878426
没有人回答啊!

早前出现的“产业工人荒”继续在珠三角持续。著名的服装产业名镇虎门,在各个工厂门口,基本上可以看到招聘各类工人的红纸广告,而这样的广告是一直在进行着的。在广州,服装工厂集中的康乐村中,到处可以看到专门举着招聘服装工人的“托儿”。一时间,工人仿佛成为了稀有资源。

事实是这样的吗?让我们用数据和事实来分析发生在服装产业的这一现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指出,中国城镇失业率为8%。这不包括以8亿数量为基数的农村富余人口。2003年SARS危机时,香港发生了50万人的大游行,当时的失业率统计为8.6%。这也是说,在中国大陆,其实存在着大量的没有工作的失业人口,更多人的在等待“希望”的降临。在众多亟需工作的人口面前,服装工厂却为产业工人缺乏所困扰,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我们可以从工人,政府,工厂主以及产业环节寻找到这个问题的若干实质。

工人不是产业工人。经过30多年的产业发展,城市产业工人仿佛失去了原有的光环。以上海为例,现在基本上没有多少人在或愿意在纺织服装工厂一线工作了,而外来的“农民工”担负起了这一职能。相比城市产业工人,“农民工”缺乏稳定和制度保障,他们在就业,医疗,家庭,子女教育,养老方面面临比城市产业工人更多的问题,却承担更多的劳动压力。这注定了他们在城市和城市,工厂和工厂之间的不断流动,这不仅仅直接造成了工厂的综合成本的提高,更造成了社会发展综合成本提升及更多的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从服装本身来说,如果没有稳定的,富有经验的产业工人群,想创造高质量的时装产品和高级服装品牌,那将是一件有难度的事情。

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工人,而是没有成熟稳定的产业工人。这不仅仅和工厂主“人事福利策略”有关,更和政府对待“农民工”的政策有关。政府面临着强硬性提高农民工政策保障,牺牲税收以及与当地产业发展背后所体现的政绩之间的博弈。这显然有难度。通过在“工人感叹只有那些老外们来工厂以SA8000标准验厂时,才有短暂的福利改善”这样的现象上,政府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来践行保障工人权利的立国原则,同时,需要更多的外力推动政府改革。

而从工厂主角度来说,能够主动地实施保障工人权益,以最终保障成熟产业工人群的稳定。这样的案例少之又少。由于工厂主的经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