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论学》中的个别字解释?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6 16:25:55

晋平公(1)问于师旷(2)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3)矣。”师旷曰:“何不炳烛(4)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5)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7)安敢戏其君?臣(6)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8);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9),孰与(11)昧行(12)乎?” 平公曰:“善哉(10)!”

【注释】
[编辑本段]

1.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是一个盲人。
2.师旷:字子野,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
3.暮:本来是“天晚”的意思,这里作“晚了”讲。
4.炳烛:点燃烛。古无蜡烛,称火炬为烛。炳:点。
5.戏:戏弄。
6.臣:臣子对君主的自称。
7.盲臣:师旷为盲人,故自称为盲臣。
8.光:这里指阳光。
9.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昧行:在黑暗中走路。
10.善哉:说得好啊!
11.孰与:相当于“……跟(与)……哪个(谁)怎么样?”。
12.昧行:在黑暗中行走。昧,暗。

文中的晋平公年欲七十想要学习,恐怕为时已晚,而师旷却劝他炳烛而学。接着师旷又打了三个比喻,年少时喜欢学习,好像是太阳刚刚出来时的阳光;壮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正午的阳光,老年时喜欢学习,好像是点燃蜡烛照明时的光亮。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
师旷论好学的道理:有志不在年高,活到老,学到老。只要有目标,有恒心,有信心,有决定,年纪、性别、身份都是和成功无关的。

说明学无止境,只要想学习,任何时候都可以学有所获。标准答案这么写的我们老师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