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诗言志”与“诗缘情”异同之处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08:02:16
求高手指点一二~~~~~!!!!

异:
“诗缘情”与“诗言志”最根本的区别在于:“言志”是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诗人的情必须符合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缘情”则“发乎情”不必“止乎礼仪”。诗人已不必用人为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完全依据诗人的穷通出处、喜怒哀乐而在诗中自由地抒发性情。可见缘情”这一“新的尺度”,在根本上就是否定了传统的儒家“言志”的道德内涵,而使诗歌迈向情感的审美的世界。
同:
对于诗的本源,古来有两种有代表性的理论,其一是原于心,其二是原于道。在原于心这一体系中,则有“诗言志”、“诗咏情性”、“诗缘情”等几种说法。无论是志、还是情性,或是情,总起来都是属于“心”的,也就是说,文学本源于人心。

古代诗歌理论中,有“诗言志”和“诗缘情”两种主张。“言志说”出
于《尚书》,“抒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

“情”是一种生下来就具有的人的本能,是人性所固有的一种未经理性
修饰的存在。古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吕氏春秋·贵生》:“天生人而
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
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礼记·加运》:“何谓人情?
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不学而能。”

“志”则不同。“志”含有“识”的意思,本来意义指知性认识的心理
机能,是心理有意识地向某一对象运动时所具有的心理状态。《荀子·乐论》
说:“易谓一?曰:执神如固。曷谓神?曰:尽善挟治之谓神。曷谓固?曰:
万物莫足以倾之之谓固。神固谓之圣人。圣人也者,道人管也。天下之道管
是也,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
显然,荀子所说的“志”具有“尽善”和不可迁移的特点,因而,“志”已
经不是一种人生下来就具有的本能。它经过了理性的可铸造,去掉了感性色
彩和欲望的因素,是“情”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向某一对象运动的结果,其
核心内容包含着儒家的仁、义、礼、智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

正是因为“情”与“志”有着这种区别,所以“抒情说”和“言志说”
也存在着本质的区别。“抒情说”肯定着文学对人们的喜、怒、哀、乐等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