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读后感 急!!!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1 23:45:35
拜托各位快点找,帮帮忙!!

大学毕业16年后,米奇偶然得知莫里教授病危,在恩师生命的最后几个月,他每星期二都去探望。于是,老师又单独给他上了最后14堂课。米奇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风靡全球的《相约星期二》。《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是莫里教授的讲课内容。

对于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
为什么活着,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惑。
如何活着?
如何面对疾病?
如何面对死亡?
生命真正值得重视的是什么?
……
当死神离自己越来越近的时候,
莫里教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对我们娓娓道来。
在莫里教授朴实的字句里,
我们足以筛出令人顿悟的人生智慧。

前几天有幸参加了台湾安宁基金会举办的安宁名人讲座。由朱卫茵主持,《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主演金士杰、卜学亮参与分享。
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中金老师扮演的莫利教授,一个罹患渐冻症逐渐面临死亡的老人。当莫利教授缓缓地向他的学生米奇(卜学亮饰演)发问:“米奇,你跟你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这句话似乎问到了每个人的心中 !!很多人都在心中默默的问自己 :“我跟我的心灵能够和平相处吗?” ……
可能自认为还年轻的原因,关于生死的议题坦白说我真的很少想到。最近因为去安宁病房讲课的机缘让我突然和这个议题开始有了联结。对于中国人来说,死亡这个话题是很避讳的。即便是罹患癌症末期的病人,家属也多采取隐瞒病人的方式处理。因为大多数的人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对自己亲友讲死亡与分离。熟知敏感的病患其实大多心中早已明白,双方似乎都等着那层纸被谁先戳破而已。
很多病患的亲朋好友包括服务者去了安宁病房面对憔悴甚至被病魔折磨到有些不堪的病患时,很多人亦不知该如何表达,常常是场面完全僵住双方都很尴尬。也有时候,有的人只会带去眼泪。似乎死亡等于眼泪,这已经成为了固定模式。当然眼泪是我们深刻表达情感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全部。还记得莫利教授在剧中说到:“和不快乐的活着相比,死亡其实算不了什么。”这是一个多么幽默、豁达而又智慧的的老人呀。
不会表达分离的情感!!是呀。我问问我自己,我不也是这样嘛?还记得初中转学时和同学的分离,上大学时候和父母的分离,现在回忆起来大多都是以眼泪和难过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