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本核算方法(采用计划单价还是实际单价呢?)、控制的设计~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5/30 14:48:42
我公司有ABCDE五个分厂,5个分厂分别负责整个产品生产的不同工序,并有各分厂的财务人员。应如何建立一个合理的成本核算和内部控制(成本控制、考核制度)?

方案一:
每年年初都制订一个内部价,包括原材料单价、半成品内部转移单价。一个年度内不变。
从仓库开始就按此计划单价作为收发结存计算单价。(即计划单价纳入帐簿体系,期末要将材料成本差异进行帐务处理~)
采用这种内部单价、计划单价核算,好处在于有利于成本控制、考核、评价。
但不足之处在于,要想核算出当月产品的真实成本,就要靠财务总部来进行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
因为涉及的原材料品种众多,原材料在财务的帐务上不可能每只都按上期结存、当期收入来计算出该原料的材料成本差异率来分配当月材料成本差异,只能按类归纳,(例如按钢材类、包装品类……)。所以在结算成本的时候,因为差异分配不精确而容易出现结转成本真实性是否可靠准确的问题。

方案二:
从仓库一开始就采用实际单价并采用移动加权平均法去结算发出和结存金额,分厂内部调价同样按分厂实际成本结算。
那么,到总部汇总的时候,基本就出现了产成品的实际单价。免去了材料成本差异的分摊问题。
但这样一来,如何考核各分厂的成本控制呢?

方案三:
仓库和分厂均分别采用实际单价和内部单价(计划单价)同时进行核算。即成立两盘账。
前者用于纳入帐簿系统,方便总部结出较为准确的结转成本(最接近真实成本),后者就只用于考核各分厂的用途。
这样就满足了月末产成品结转成本计算的真实性、可靠性,又满足了成本控制评定的要求。
但该方案,可能令仓库、分厂加大工作量,且容易出现混乱的可能。

请问各位,我应该采用何种方案呢?(请说明原因,或选择该方案后有何措施可以克服该方案的缺点。)
或者有什么更好的提议呢?
首先,谢谢您的回答。

我公司的分厂不是完全按一步步工序走的。就是说A分厂可能完成1、3道工序,B分厂就只负责第2工序,C分厂又负责2、3工序,D分厂完成4工序。E分厂1-4工序都能做,有可能接受其他分厂调拨过来的半成品,或者直接把成品在E分厂完成。

不知道你的产品在各分厂间是不是按顺序一步一步往后转移的,如果是,我认为可以采用从原材料最开始入库就采用按移动平均法或者加权平均法实际成本,第一环节的原材料成本和生产费用计算出第一道工序的产成品成本交给第二道工序,以此类推,各工序的成本考核和控制只考核该工序所付出的原材料和生产费用成本,而不考虑上一道工序交下来的成本,这样,到最后出厂的成本都是实际成本,既保证了成本的准确,也可以单独考核各生产环节的成本水平,同样也免除了差异分摊的问题,只是原材料成本计算的工作量较大,因为材料成本的变化如果比较频繁的话对仓库保管员的要求就比较高,必须分批收发材料和计算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