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一篇《沉思录》的读后感

来源:百度知道 编辑:UC知道 时间:2024/06/08 03:32:48
不要《沉思录》的介绍
要读后感

斯多葛学派,是在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上产生的一个重要哲学派别,对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此学派的理念是:人是要按着nature生活的,nature既是自然,也是人性。对此理念,相信不少中国人是比较容易接受的,中国自古就遵循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nature所代表的,更像是道家所说的“道”——中西文化,在此理念上,得到沟通。

道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却又无所不在,实非笔墨所能形容。古代思想家早就知道这点,因此从来就没有把什么是“道”说的很明白,孔子当年用四字词语“一以贯之”,将“道”传给了曾参,实在是莫名其妙;佛祖当年用四字动作“佛祖拈花”,将“道”传给了迦叶尊者,简直是奇妙莫名;之于老子,本来想什么都不说,结果出关时安检不让他走,无奈只能留下5000字,成为传道经典,无奈5000多字,玄之又玄,对于某些人来说,说了等于没说,但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又是字字珠玑。在西方,则有所不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骚格喇底,BRA图,嗌你死都得)狂欢三宝开启了西方的哲学大门,尽可能地将真理、感悟都记录下来,代代流传,得益于这种极致的追求,西方留下了无数的哲学经典。但无论是采用哪种方法传道,其结果总是殊途同归——能悟道的人,拈花能悟,看书亦能悟,甚至在洗厕所时都能悟。不能悟道的人,看再多的书也可能枉然——看,我又跌入了命运预定论中了。

《沉思录》,也许是一本助你悟道的好书,至少是一本让你不断反省自己的好书。人格修养,通常搭配“锤炼”二字,“锤炼”二字,意味着一点儿不容得轻松,一点儿容不得儿戏。在“锤”之阶段,一个个的痛苦向自身袭来,所谓“一日三省”,反省是伴随着痛苦的,因为这意味着你要否定自己,尤如自断根枝。“炼”之阶段,浴火重生,自断多余根枝,只是为了更好的成长。《沉思录》,这本古罗马哲学皇帝马克.奥勒留呕心沥血之作,正是这位善于思考的皇帝不断自我反省,不断向内锤炼的精华之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残攻击。于我脑海中,竟仿有一种孩童自问:“你今日饮左未啊”(某著名饮料广告词)的诚心,甚至还有着东方不败挥刀自宫的勇气——当然,这位皇帝要切掉的,只是他那种“不符合理性与人的本性的东西”

温总说看了这本书不下百遍。书中所提倡的包